-
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 注50 杨杰是个典型的“信仰至上论”者,他博览佛经,深信净土理念,屡屡表示往生净土之乐: 有佛释迦是大导师,... 注49 关于杨杰,笔者有〈杨杰与净土往生信仰----兼谈宋史列传之问题〉一文,正在审查中。 注50《乐邦文类》页228下。 注51同上,页229上。 注52同上。 注53同上。 ...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352274.html
-
〉内也出现了十炼图,透过小佛湾的十炼图使我们对十炼像的意涵有另一番体认。
小佛湾第九号〈毗卢庵〉是方形平顶,以石块砌成矩形石室(图13),总高2.3米、宽1.7米、深2.88米, 注50石块的...二页 383。
注50以上规模尺寸见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页94。
注51 见附录《柳碑》之文。
注52 同上。
注...
黄锦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552275.html
-
一九五三 )三○三页。 (注 49) ‘文心雕龙’说:“正始中,何晏之徙,始盛玄 论。是于[老]聃、[庄]周当路,与尼父争涂”。 (注 50) 钱穆氏‘中国思想史’说:“王弼在这一时期思 想史上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见法藏,《华严经传记》,《大正藏》册51,页163中。 [14] 道宣,《续高僧传.真谛三藏传》:“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大正藏》册50,页429下。 [15]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有其自体”[50],但此说过当,因窥基言不惟心王可以变现二分,心所亦同样可以变现二分,故从能变现的角度言“贪信等体”与“心王体”,但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体”,心所还是得依心王而有不能独立存在,这与法藏的...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852286.html
-
----------- P.50 要特性表达出来。他说: 〈宗本义〉没有脱离《肇论》的基本思想,但未能把《肇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特性表达出来。比如讲到涅槃的地方,即过于简单:“泥洹尽谛者,直结尽...]七住以上之菩萨才有方便力。又,《维摩诘经》卷五:“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僧肇注云:“不修空慧以除烦恼,是为慧也,而劝积众德有方便也。”[50]...
邱敏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952288.html
-
11. 《大正藏》册46,页49下。 12. 详参《大正藏》册46,页49中~50下。 13. 《大正藏》册46,页52中。 页309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就十乘观法而论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再加以破之,即所谓的“能破如所破”。若不执观空智慧,则只破塞存通,即所谓的“能破不如所破”。 所谓通塞,有横、有竖,如就四谛而言,苦集为塞,道灭为通,[50] 此就横通塞论。竖通塞则是就次第三观而...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252289.html
-
间,虽又回到无学院的形式,但仍有青年学僧在此共住学习。[49] 肆.福严僧教育的正式开办 (1) 太虚、福严佛学院 印顺导师于1960年在台北创建了慧日讲堂,[50]作为福严精舍比丘对弘法的...院志》,香光书香出版社,页36。 [50] 印顺法师,《平凡的一生》,页101。 [51] 释妙然,《民国佛教大事年纪》,(台北:海潮音杂志社,1995年1月),页405。 [52] 〈印顺导师...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652357.html
-
思善恶为宗,以分别为缠缚,极不分别,即契真如。[50] 故在主流藏传佛教典籍内所看到的摩诃衍,实际上是否反映历史上“客观真实”的摩诃衍已不是最重要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格鲁派及近代西藏佛教建构这它...
黄敏浩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352373.html
-
引文的“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相合。第二、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曾说:“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智顗)代讲。”(引见《大正藏》卷50,页192,上。)第三、慧思,〈立誓愿文〉,曾... 引见《大正藏》卷50,页563,中。 42 三七境界,指三七日中修“法华忏法”而证得“法华三昧”、“六根清净”的境界。智顗,《法华三昧忏仪》,曾说:“欲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852380.html
-
------- 86 见《佛所行赞》单行本,页65~67。 87 见西晋竺法护所译《离垢施女经》(《大正》12?94b)。 页50 再如《大庄严论经》中,叙述佛陀于过去世中曾为一国王,名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