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会,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中心,在元代以前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曾经繁盛一时。 遗址在吐鲁番市东约50公里二堡乡哈拉和卓村。占地约200万平方米。西汉时称高昌壁,两汉、魏晋时期戊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451623.html
-
看到墓志原件(图二)。确定了墓志的真实性。该墓志为方形,石灰岩材质。纵50.5厘米,横50厘米。共计25行,满行25字。除去断行空字,共约570多字。行字间有界格。格内阴刻文字(图三)。墓志因保管不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451624.html
-
疑义。 这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吉藏所引用的《仁王经》与《中论》的三是偈,正好也是天台三谛说的重要依据,[50]因此吉藏和天台的三谛说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关连,颇纳人寻味,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曾有所探讨,不过...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251679.html
-
50米的两层“云水楼”,均为仿明清建筑,共有96间房,可容纳数百乃至上千的来此参加法事活动的信众居住。云水楼后西边有一片空地,拟修建海会塔和念堂。临街开有一西门,车辆多通过此门出入。 从以上介绍不难...
陈星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451685.html
-
王臣护持,道法大炽,学者如林。真宗天禧三年(1019),宰相王钦若出镇钱塘,遵式遣使邀智圆同迎之,智圆笑谓使者曰:“钱塘境上,且驻却一僧。”50 由此可知,山家大兴而山外衰落,非仅如黄忏华先生在“天台... 同注45。 48 《佛祖统纪》卷十“高论旁出世家”,p80-81上。 49 同前书同卷,“庆昭法师传”,页八三下;同前书卷八,“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传”,p73。 50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七...
赖建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4251734.html
-
由于“未善”的缘故,无法赞同其全部内容。由是普容对智圆说加以了补充。此问题在善月的《台宗十类因革论》[50]中亦可看到,只是此处善月赞成的是知礼之见。 (7)寂光有相的定义(卷5.寂光有相) 《台宗十... [47] 《大正藏》册46,页885下~886上。 [48] 《续藏经》册101,页312左下。 [49] 《大正藏》册37,页188上。 [50] 《续藏经》册95,页481右下。 ...
林鸣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4751742.html
-
正宗,第一先出临济宗旨。”[50]这即是汉月《五宗原》思想较为引人质疑之处,汉月以五宗乃各出圆相之一面,而临济为首出、为正面之说。就汉月的立场而言,是希望藉此追溯五宗的源流,从历史的发展中肯定五家宗派...第六辑页17a~第七辑页23a。 [50] 汉月《五宗原》,《卍续藏》册65,页102b。 [51] 参考《三峰藏和尚语录》卷14〈上金粟老和尚〉,收于《嘉兴藏》册34,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释圣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5251743.html
-
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弘传时,是否能保持它的真实性及与世间的适应性,也就是“第一义”与“方便”。如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即是一例[50],而这是与弘传者的弘传有直接关系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19]人类有三个在他趣所没有的特质:惭愧、智慧、坚忍;又人道苦乐参半,不像天上太乐,三途太苦,能知苦厌苦。参考《佛法概论》p.50~54。
[20]参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十九册的〈我的佛教...
释会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0351761.html
-
菩萨类别 45 第二节 新学菩萨与初发心菩萨差异的发现 50 第三节 新学菩萨的涵义 56 第四节 住「初发心」位菩萨的涵义与特征 61 第五节 住久发心修诸胜行位菩萨的涵义 72 第六节 住...
王安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1251775.html
-
体会越深,慈悲之心越深入。诸佛菩萨彻证一切法空,所显了的“无缘慈悲”是胜于凡夫、二乘慈悲的理由。 (二) 无缘慈悲立于空观 《大智度论》卷50说: 此中说无缘大悲名具足,所谓法性空乃至实相亦空...慈悲心深厚的行者,并不因境遇的不如人而伤心,不因遇到危难而畏惧,或因自身的困顿而自我鄙夷,也不应自高而伤害他人,因为众生与我是“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50]思惟这无我的智慧,真正的慈悲就能...
陈美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45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