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语值得商榷,因为其强调“知()”和“智()”是不同的意义。不过从云井昭善著的《语佛教典》来看,二词在翻译上确实可以互用。[25] 印顺导师说此“如实知见”的内容,依契经归类,不外乎善知七处──苦、集...。 [24] 藤田正浩〈心解脱慧解脱〉,《印度学教学研究》第42卷,第2号,p.576。 [25] 云井昭善著,p.735~736。 [26] 印顺导师《空之探究》〈泛说解脱道〉,p.14...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37米,南北长25米,北面墙正中开9米宽的大门,内有三座殿堂,呈“品”字形布局,南为正殿(图1中编号1的建筑),东西各有一配殿(编号2、3,其中左面编号2的长方形殿为东配殿;右面编号3的为西配殿)。三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4456346.html
-
提到:“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要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25] 也就是说,能够现观生命的染、净因果──“四圣谛”,才能够相应于“道谛”行中道,过著正觉的生活、解脱...触灭,后明触觉起。”大正2,11中15~19 [11] 大正1,12上20~23 [12] 大正1,49中14~16 [13] 大正8,752下24~25 [14] 大正8,749上6~...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相即”[24]的,只不过“非有”和“非无”旨在否定自性的可能,而“有”与“无”回归现象面则说明了缘起过程存在著各种暂时性的生与灭[25],这即是物的无自性观点,用僧肇的话来说就是“不真”也就是“空”...因缘来生灭。 [23] 《肇论》,T45, no. 1858, p. 152, c13-18 [24] 不离之意,指其都是万法生灭过程的某一面向而已,不能单独将其独立来看。 [25] 吴汝钧,《...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
-
中严寺创办蜀藏刻经处,[25]张茂芹提供经费。[26]一九三九年五月九日,逝世于乐山,入葬于乌尤山。其为学也,始治阳明学,继学法相,在内院任编校主任,晚年专治阿含,在乐山会《瑜伽》于《杂阿含》,刻《...》,《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十集,第671页。 [25] 王恩洋《佛法与人生》:“恩洋在成都讲经毕后,便道至青神中严寺,访旧友邱晞运先生。”文后曰:王恩洋居士在四川乐山中山公园讲,艾宇眉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25]继忠的《天童四明往复书后叙》(收于《四明教行录》卷四)及可度的《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一都记载了知礼的新旧两文,内容如下: (旧文)此乃又超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问:今明圆教...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956582.html
-
陀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注25) 世尊禅定后,又和弟子讲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能断一法者,则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白佛言,世尊,...
晓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256586.html
-
可能来自东晋支敏度的《经论都录》一类的晋录。可见陈先生自己也并未下定论。[25]至于是否有产生于僧祐和慧皎之前、而且对他们的著述产生了影响的鸠摩罗什传记的存在,这种可能性是我们决不应排除的。 如果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756604.html
-
著相出家,及著相修行的误谬。居士与出家人若能解如来真实义者,实为无异。出家是持教,居士是护教,两者同功同德,不可或缺。 25、只要放任无为,不存放任之心,一任自然,不存自然之心,不管所知与不知,只要...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25]〕。做事是为了百姓的福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如果一直不放下自己的好人好事的名声的话,结果就是引来...。 [22]:参见《老子》<第十七章>。 [23]:参见《老子》<第七章>。 [24]:参见《老子》<第四十八章>。 [25]:参见《老子》<第三十章>。 [26]:参见《老子》<第八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005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