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法眼文益的禅教思想

    佛教戒律的行履,激发出参禅印证的雄心,似是大多数雪峰系禅师所共有的经历。[18] 因此,文益遂南下福州至长庆慧棱处参禅。[19] 慧棱禅师(854~932)为雪峰义存禅师之弟子,义存的禅法盛行于福州,并...法师父罗汉桂琛禅师,“一日为众升台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见《景德传灯录》卷21,〈罗汉桂琛传〉,页371a。[19]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大正藏》册51,页398b。...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045821.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

    隔绝而仍奉晋朝正朔称美有加者(注17)相同。初学者读此,可以知道撰写考据文字之时有一种借古讽今地透露作者心意的手法。陈援庵先生抗日时在沦陷区杜门不出(注18),而《概论》撰于此时(注19),然则援老是...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4.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注 18) 参(注 7)引柴德赓先生文页四一,又参李瑚先生〈励耘书屋受业偶记〉一文(亦收在《励耘书屋问学记》之中)页一二○。  (注 19) 参前注引李瑚先生文同页。  (注 20) 参《概论》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5.html
  •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1)

    的用法上,并无神秘之道或形而上学之道的意味的。而牟子之解释,则已超出了此一范限(注19)。以“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745834.html
  • 古奥义书(Upani?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1)

    部分,但其目的为观身不净或作骨骸想以远离对身之贪欲,藉此以助人证悟。[19]身由四粗元素所成:地、水、火、风,但主旨在说明身之无常变易如同河之流。[20]苦为身之另一名称,故应弃此身。[21]  --...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645848.html
  • 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1)

    源于禅的内面的直觉经验。[19]这种内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概念相对立的,可能被追溯到意识中所与的原始的统一体。这种被经验的统一体往往不再包涵任何解释,而是内涵于一种伽达默尔(Hans-Georg ...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1.html
  • 天台智者的戒体论与《菩萨戒义疏》

    从师授,故称为得,中道心中发得此戒也;受世教戒,谓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必假凭师,故称为受,差别约示,故言世教也[19]。  此中所示,定共、道共所发之无作戒,是由定心和中道正观(或中道心)所发,亦即是...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3.html
  •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法师认为这和禅者的专提向上,有相似之处。[19]  宋代盛行禅宗,因此张商英在看到解脱禅师的碑铭中“解脱自解脱,文殊自文殊”之句,以偈赞曰:“圣凡路上绝纤痕,解脱、文殊各自论,东土西天无著处。”文殊法门...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045856.html
  • 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

    所画的应是弥勒上生经变。[19]可是,董伯仁为一精于台阁画的画家,而华丽的平台楼阁又正是初唐敦煌的弥勒经变的一大特色,故笔者认为董伯仁作的弥勒经变也有弥勒下生经变,甚至于弥勒上生与下生经变合璧的可能。 ...

    李玉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145859.html
  • 朱熹排佛与参究中和的经过

    造,不可以寂默通,(注 19 )语默动静, 待人接物时,时时提起“话头”。 宗杲《答曹功显》书谓:“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常与定俱。 ”(注 20 )意即“看话禅”是以话头...大慧普觉禅师书》,页七。注17 同前注引书,页一五。注18 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 ,卷三,页四八。注19 参《大慧普觉禅师书》,页一四。注20 同...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84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