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

    为真谛 Paramartha第一次译成汉文(注19)。 那是处理心之范畴及作用,共有七十五法(75 elements of dharmay)之多。因其为世亲的早期著作之一,它是被列入小乘典籍。在大体上...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2)

    成唯识论述记,大正一八三○号。2,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一八三一号;3,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大正一八三二号;4,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大正一八三三号。   (注 19) 续高僧传卷一,大正卷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445671.html
  •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中边分别论》〈相品〉及《佛性论》〈显体分〉所呈现的“境的思路”

    无实体性,因此此共同根基的自性又是自性空所以能有缘起的作用(缘起流转与流转还灭(注 19 ))。所以说“圣智境”在三类境中又是首出的。 以上,我们论述了世亲《中边分别论》〈相品〉“境之三义”同样...《大正》三十一册,页465下。注18 《大正》三十一册,页465上。注19 关于此三性说之解识模型,请参见工藤成树〈中观与唯识〉一文 中,〈从二谛到三性〉之〈根本真实与三性说〉节的讨论,...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0.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1)

    存有时,才思想到存有 物。于是乎,才更能特别看出此项区分(注19)。 即,存有与存有物的区分是相互关连的,在这种区分的相关性里,存有向我们显现。重要的是,此相关性不是一般认识义下“能所...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2)

    ,1986)等, 可见出其一般。注040 与注41:See WG.,P.3。注042 WG.,P.19,P.21。注043 WG.,P.23。注044 见《讲记》,页59-62。...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2.html
  •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体用哲学的思考支点

    19 ),不过若能关连到阳明在《传习录》中的其他记载, 当可清楚的了解到,阳明之学绝非柏克莱意义下的“主观觉象论”,因为阳明所谓的“物”是“意之所在即是物”, 这样的“物”指的不是一对象化的客观对象...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卷下, 台北,商务版,民国63年8月台四版,页234。注19 这里,我们将...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3.html
  • 熊十力对佛学有宗的批评与融摄-- 横面的执取到纵贯的创生

    开显,玄学之本务是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换言之,熊氏以为真正的形而上学乃是一本体学,而这样的本体学是不外于现象的,而且就是本体之显现其自己,这种“见乃谓之象”(注19)这样的现象学。这种本体的现象学是越过...研究》一书,佛 光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高雄。注16 见《论著集》,页433-434。注17 见《论著集》,页434-435。注18 见《论著集》,页436。注19 “见乃谓之象”试...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7.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biija )的比喻, 但由种子的形成到种子的成长发芽,这一段潜伏的历程,仍以业力作用的概念为主,还未凸显出为一切种子之所依的阿赖耶识的观念,所以是“业说”而尚非大乘“识说”(注 19 )。《俱舍论》...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

    新译的见、相二分做为依他的本质性结构,真谛认为“能是依他性,所是分别性”,因此“能缘的识”和“所缘的境”是同时成立的,(注19)所以说“境无故识无”,即达到“境识俱泯”的境界。由此看来,“虚妄分别”必...写。] 注18 大正31,页181中-181下。 注19 此种说法,请参见:上田义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 1958,页326以下。 注20 参见:《佛光大辞典》,“六合释...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90.html
  •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

    能感果。到这时,种子、熏习等,已从世俗的譬喻,转证义理上的术语了。”(注 19) 然而,我们还要进一步探问:种子、熏习到底依什么而相续转变生果呢?、大小乘共有四种说法如下: (1)“心心...五十八年八月修订 版,页49。注3 同注1,页62;并参见舟桥尚哉著,《初期唯识思想?研究》, 国会刊行会,昭和五十一年,页19-25。注4 同注1,页62。注5 《印度部派...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