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理分析“八不中道”,也同以两难推理去分析四谛法中所论列的一切问题。其所引用作“导言”之“八不”,在大般若经中及其大智论中都已有些片面、零星的论列。例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19];不一、不异[20...故起大悲心常无懈倦。功德智慧皆悉满足。” (19) “誓于此生得大仙报,获六神通;普现色身一时说法,众生闻者得不退转,速成菩提。” 现在,我们来检讨一下,慧思为何有五次遭到“恶比丘”之迫害与凌辱。...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347540.html
-
不开即以真如门,合在显性教中。破相教齐生灭门中的觉、不觉义。法相教就是指三细。小乘教是指六粗中的后四粗。人天教等于业系苦相的起业受报,不过儒道所说的教理,还不知受报中有六道差别。[19] 换句话说,...
杨政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347541.html
-
19]。另外,由于E与I、A与O,在亚氏逻辑中是互相矛盾的,因此,第四句等于是:并非有些X是A而且并非有些X是非A[20]。
综合以上各点,李查?罗宾生的第二个分析中,所谓的“四句&...:没有x是A;
I:有些x是A;
O:有些x是非A。
而且,在这传统的逻辑当中,A与O是互相矛盾的,E与I也是互相矛盾的;亦即A与非O等值,而E与非I等值。
[19] 参见注释...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447543.html
-
必待扫除阶梯或进程,始可豁然顿悟,洞彻自我。自此,中国佛教逐渐脱离偏重于经典之研究,而转入内心之自证自悟,此种阐扬真性自发自显之精神,乃道生“顿悟成佛”之特色,而与印度小乘佛教三贤、四善根[19]之...三八四上。 [16] 大正藏卷三七,页三九一中—下。 [17] 大正藏卷三七,页三九四下。 [18] 大正藏卷三八,页四O三下。 [19] 三贤四善根又名“七方便”。即合“五停心观”(...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第九识,真一俗八二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论故,所依本故,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第八染净别说以为九也,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往而论。[19] 永明以为,诸识之说,无非是因位果位之... [17] 同上。 [18] 永明著「宗镜录”卷二九,见大正藏册四八,页五八五上。 [19] 永明著「宗镜录”卷二九,见大正藏册四八,页五八五中。 [20] 永明著「宗镜录”卷四八,见大正...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5.html
-
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19]如此的要人认识“众生本来同具真性”,要人“舍妄归真”,在自我“真性”中求解脱,得涅槃,与坛经中慧能所云的“无相三归依戒”、“自归依三身佛”与“四弘誓愿的渡自性...一二八四上。 [16] 大正藏八五册一二八四中。 [17] 同前。 [18] 如大正藏八五册一二八四所载,求那跋陀罗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禅宗二祖。 [19] 大正藏八五册一二八五中。 ...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知空灭空”(注19)。上述的这两部禅经,虽然都说的是禅法、禅果,但是都是属于小乘禅法。法护所介绍的禅法,最重要和最有系统的,要算“修行道地经”。“修行道地经”从“五阴本品”起,都是介绍禅观的。经文清楚...-四○。横超著文,见“中国佛教?研究”第一 (京都、昭和五一年二版),页一九○--二一八。(注 18) “正藏”卷十五,页二四二上下。(注 19) “正藏”卷十五,页二四○中--二四二上。(注 20)...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中道思想的真正意义。(此点将于本文第四部分详述之。)(二)中论空无思想探源之举例佛学在印度发展到迦腻色迦王时代,教理之歧异非常复杂,吕澄说:“佛教之分派,形成于迦王之前,大数是十八部。”(注19)考察其...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不是漏尽阿罗汉?曾银湖居士以为:这个问题乃是出现在那群比丘向须深所说的一段话引起了异议18。比丘云:“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19这其中“当知我等生死已尽”一句,在...15。 18 曾银湖编译《四念处》p.124。 19 《杂阿含经》“347经”(大正2,96b)。 20 Sn.12.70, P.T.S. p.121;汉译南传《相应部》(二)14(p.143);...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后,不再依于名言却能体证义理而成就的。18除此之外,《大毗婆沙论》卷95对修所成慧的内容更有如下所云: 修所成慧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边世俗智19、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20 《大...《大毗婆沙论》卷42 (大正27,217c12-19)。 10 修所成慧不依思慧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思慧唯摄于欲界,由于不同界所摄,所以不依思慧成就修所成慧。如《大毗婆沙论》卷42 (大正27,...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