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1)

    课:  予尝为人曝书,拂拭不经意,叔父忽瞠目大呼:“尔奈何为人不出力?”持书紧拍,声彻于庭,予徒然悚惕,魂为之夺,自此数十年小事不敢忽,难事一切舍也。[19]  “小事不敢忽”,指对细节小事采取十分...

    程恭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652376.html
  • 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

    染著法”相当“非阿赖耶法”,“染著”就相当于“阿赖耶”,由此逆观,则“多有所著”必定是爱、乐、欣、熹阿赖耶的该摄译法[19]。月轮贤隆的此一推论相当合理,且符合无性、护法认为此经属说一切有部的传说。但从...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752378.html
  • 智军的《见差别》蕃本试译(下)

    生死种)  chags kyi gzhi med par[18] ’khor bar mi rung ngo // nyon mongs  之习气根本没有时,轮回不成立。  pa yang[19] ...

    许明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152385.html
  • 历代文献中的慧能“心性”思想探究

    同等──而惠昕本和契嵩本是曾经参考过这个古本的[19],这表示了后出二本里出现较敦煌本多出的新资料,未必不是根据古本的早期材料。[20]不过二本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后代新资料(乃至有错误的资料)...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252386.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而是要能刺透两边,使佛法逐渐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19]  由此可知,即使印顺推崇《阿含经》(或《尼柯耶》)为佛教根本圣典,但不代表他将之视为佛陀教法的全部;相对的,大乘佛法的出现,除了适应...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
  • 五台山佛教历史概述

    五台山文殊菩萨五尊像。总之,就日本目前所计,就有19件关于文殊菩萨的三尊像和五尊像的文物珍品。  (二)  五台山最初传入佛教和创建寺院的时间,历代文献所载和当代学者研究共有五说:以时序排列,先后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4052706.html
  • 疑经研究——中国佛教中之真经与疑经

    不知几百里哉。”(注19)此开元录后依敕令而被入藏。不用说其一○七六部五○四八卷入藏录,成为后来蜀版大藏经雁版之标准,同时对于尔后疑经之流传给予很大的影响,而成为疑经遂从中国本土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8) 明佺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大正藏五五、四七四c。  (注 19) 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五、智升传(大正藏五十、七三三c)、(智升)每慊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师,各著大藏目录,记其翻传年代人物...

    牧田谛亮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252900.html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

    十戒,而对于在家和出家信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只有五戒。   但是佛教伦理的内涵及其对于信众行为的影响,却并非像此类明确的戒条一样贫乏。[注19]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无论是否为一种基于宗教的...一九九九年六月)。   [注18] 载于《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六七页中。   [注19] 例如约?阿?克霄维列夫的《宗教史》,即持有这一类观点;有关佛教伦理的学理探讨,另可参见吾淳〈试论佛教伦理的...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
  • 民初显密关系论述评──以密教弘传浙江及其效应为视角

    求得。传闻中喇嘛贪心颇重,以传法因缘,获得了不少财物。[注19]   宗教信仰在一个社会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的程度。一九二七年前的民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社会普遍向往和平与安宁。...虚,〈致孙总司令书〉(一九二六年五月),《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十一册,第一七九页。  [注19] 参见尘隐居士,〈禅密或问〉,《海潮音》第十五卷第八期(一九三四年八月)第三十九页。  [注20] 该文...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052923.html
  •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以《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例

    然而佛弟子在出家修行时,必须剃除须发,以期“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注19]。关于佛教出家剃发是为断除烦恼与习障的用意,儒家并非很了解,因此自始以来并不能认同佛教...注18]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第七三二页。  [注19] 后秦?竺法念译,《长阿含经》卷一,《大正藏》第一册,第七页上。   [注20] 清?焦循撰,...

    王月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215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