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88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教育:以宗教信仰關懷、社會福祉關懷、終身學習關懷等為大眾服務。提倡四環及四安運動。[54] 我們法鼓山正在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與教育學術的、與社會文化的、與臺海兩岸的、與國際交流的等等關係,推展... [52] 印順法師著《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41。 [53] 《大正藏》冊12,頁277中及下。 [54] 「四環」是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的四種環保。「四安」是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3743664.html
  •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

    如左慈这样的方士,“少明五经,兼通星纬”[52],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显见不会出身于贫苦之家。  在吴国,有杜契,曾被孙权用为立信校尉[53]。魏伯阳,“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54]...[53]《云笈七签》卷一一一引《洞仙传》,《道藏》第22册,755页,下,文物出版社等出版,下引《道藏》均用此本。  [54]《神仙传》卷二,12页。  [55]同上,11页。  [56]《历世真...

    王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83343767.html
  • 《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

    如結城令聞、惠敏法師、高崎直道、長尾雅人等就有各別的主張。  另外的其他學者有從真諦的「解性賴耶」談本論的內容與「如來藏」思想有關連,他們認為《攝論》在論證「聞熏習」時,和「如來」   p. 54  ...法身種子,貫通了「如來藏」學。[54]  其二是,《攝論》在說明「聞熏習」與「阿賴耶識」的關係時,提到「聞熏習」雖然寄在「異熟識」中,融合似一,但實際上卻是清淨的「法身種子」,是「法身、解脫身」所攝;...

    郭翠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8.html
  • 法稱唯識立場之研究

    362。 [10] 參考沖和史《講座大乘仏教.唯識思想》春秋社,昭和57年。「無相唯識と有相唯識」頁179 以及參考戶崎宏正《仏教認識論の研究》上卷,大東出版社頁51-54。法稱是否是屬於經量瑜伽行派...vyavasyati //” (k.358) [38] 參考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54,頁229b)說:「法稱則重顯因明……」。故義淨在印度時,法稱就應該已名揚印度了。而據說義淨從西元675年起十年,曾呆在...

    陳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9.html
  • 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1)

    的這種情形,大大的影響到後世佛教的形式與內容。其顯著的例子,可從魏、晉的佛教中看出來。  p. 54  四、魏晉思想與佛教  魏、晉時代的思想界的特徵有二﹕一為後漢時代的重經學的風氣,到了魏晉時一變而...,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54]。  以無為本的觀念,雖淵源於老莊思想而發展於正始玄談,然其成為「本無」的術語,乃最早見於晉、裴頠的『崇有論』。可是,...

    林傳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3944344.html
  • 龟兹国与西域的大乘佛教──从两汉至鸠摩罗什时代(2)

    韩翔、朱英荣,《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页53-54。  [53] 释东初,《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华佛教文化馆、中华大典编印会出版,1968年2月),页129-130。  [54] 例如,西元124年班勇征西域时,龟兹王是白英;《晋书》武帝太康中(280-289),龟兹王是白山;苻坚时,吕光攻杀的龟兹王名白纯,后立白震为王;《北史.西域传》记,隋大业中,其王白苏...

    唐秀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0644400.html
  • 百丈怀海《禅门规式》的创制及其意义

     [9] 梁·慧皎《高僧传》卷五,《大正藏》卷50,第353页中。  [10] 《大宋僧史略》卷上,《大正藏》卷54,第240页。  [11] 《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卷51...敇修百丈清规叙》,《大正藏》卷48,第1159页上。  [24] 《大宋僧史略》卷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王道兴。为佛寺僧规,禀如来制,则正法住矣。”《大正藏》卷54,第240页上。  [25] 《...

    若 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144445.html
  • 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沉的原因

    一样,政府干涉了僧团的纪律  问题。  到了唐代,政府更依国法,道教戒法和佛教的戒律,僧  制编订了“道僧格”;用正式立法方式来管理佛道二教,要  两教教士遵守这套国家所订的法律。 (54) 在“...  (53) 参注五一。  (54) “道僧格”如今已佚, 日本道端良秀博士据各种  史料辑出并整理而复原了二十七条,见所著《唐  代佛教史?研究》(法藏馆出版, 京都,一九五  六)页 116 ~ ...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844452.html
  • 论师的佛陀观(五)

    陆、供养  一、财、法二种供养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论列供养,举财、法二种供养为例,并说明二者之定义[注54]。接著,于卷三十,继续分析“供养恭敬”的内涵,并强调:于佛陀施设供养而住者,“唯...完~  注54:1.问:何故名财供养?财供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供养义。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名施,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损减,如是名施,不名供养。...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444470.html
  • 论前后期佛教对解脱境的看法

    地,也不过是大天思想的发挥而己( 注54 )。   ( 3 )他令入:窥基说, 大天以为阿罗汉必须依靠明师的记别,才能确知自己已经证得圣果;也就是说,罗汉并没有自知之明的智慧。   大天以后,有关...”的描述是:   ────────────   (注53) 大正25, p.237(上)。   (注54)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 27 说:“佛十力者, 一、处非处智力, 具...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