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9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自我教育与生活实践

    的身心状态。所以,一些准备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二十五方便”的“调粗入细”就是“观”能力的提升现象,而“检散令静”就是“止”能力的培养状况,所以可以视为是提升个人日常生活中自觉/觉识的练习[注18]方法...图书公司,一九九六年),第一○四页。  [注18] Francisco J. Varela, Evan Thompson and Eleanor Rosch. The Embodied Mind: ...

    觉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4353617.html
  • 心识与轮回

    修定的大障。15.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等实理实事。16.懈怠,精进的反面。17.放逸,不放逸的反面。18.失念,忘失正念,主要指禅定中忘失所现之境。19.散乱,杂念众生,乱无头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0453814.html
  • 探讨北海为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

    (3)南北朝梁朝名僧岑宝唱,今苏州人,18岁出家为僧。天监九年(510年),他发心遍寻经论,搜集历朝僧录。在撰写《名僧录》期间,因获罪谪合浦。僧正慧超与其不合,又把他摈徙广州,他著作《名僧传抄》一直...

    黄建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0953819.html
  • 分别与无分别

    说。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言说道,断结故说后际。”[18]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喻说明如下:   譬如四河未会大海则有别名,既入大海则无差别;菩萨亦如是,世俗谛中有差别,第一义...a15-18。   6 《显扬圣教论》:“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种处所方起思惟:一、见,二、忍,三、推寻,四、利养,五、散乱。依止于见,思惟我及有情;依止于忍思惟世界;依止推寻,...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253833.html
  • 从长寿经的真伪谈起从长寿经的真伪谈起

    受过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层出世、消极和迷信的色彩。(18) ——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说到鬼,本于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条理简别……佛教传说的鬼神,为中国人所关切的,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2353890.html
  • 三世因果经解说

    及法像,不过是历代艺术家塑造的一种偶像而已,并非真有其事,进而把信佛看成是封建迷信。   在这里我要告知大家,观世音菩萨的法像,不是古代艺术家凭空塑造的,而且是自然就有的。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方约18...

    邵伟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5954031.html
  • 僧思想研究

    其领悟标出皆类也」(注17)。可见其才华之出类拔萃,译文之流畅典雅。僧 曾表明其翻译佛典之态度曰: 「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注18)。 ...。 (注 18) 〈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页53上 中。 (注 19) 《高僧传》,卷第六,〈释僧 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64中。 (注 20) 《高僧传》卷...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佛教问答750题(1)

    加被,令得圆满也。  18.问: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发愿内。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令速成就也。总有三处: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阿黎耶识界之“界”之“五义”(体类义、因义、生义、真实义、藏义) [18] 相通于同书卷十五“法界五义”,而真谛在《摄大乘论释》是以“法界”来理解“阿黎耶识界”,且用以诠解《阿毗达磨经》本偈“此界无始时,一切...坏故。五. 甚深义,若与此相应,自性成净善故。若外不相应,自性成[谷-禾+卵]音故。由法身含法界五义,诸菩萨应见法身恒与五业相应,无时暂离”。   [18]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31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954328.html
  • 佛教未来世界化发展的三条线索

    10, (1990), pp.121-126.  [xxxiii] 吴汝钧:《关于宗教对话问题》,收录于《正观杂志》第22期,第18页,2002年9月。  [xxxiv] 王仲尧:《隋唐佛教判教思想...

    见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2205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