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45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指空和尚禅要录》研究

    中肯之言。而归根结蒂,其思想基础则如忽滑谷快天所说“乃在般若”[16]——  我爱真空般若宗,巍巍充塞太虚空。  堂堂妙法谁能识?宝鉴沉西生自东。  智慧愚痴在眼前,群迷本有圣机全。  多闻广解元无益,...

    段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258988.html
  • 杰仁波切著:新觉醒(2)

    四种起居形态)等等。  2、殊胜的语业,例如依据众生的根器来教导。  3、殊胜的意业,例如举止之间深具爱与慈悲。  三种智慧  16、17、18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的智识,悉能遍知,毫无妨碍。...

    杰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5859030.html
  • 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

    (12)时机门,(13)禅定门(亦称修行门),(14)戒律门(或称道德门),(15)教团门(亦即包括僧俗的广义僧伽们,或称社会门),(16)生计门(亦称经济门或财施门),(17)五明门(又称学术门),...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2959062.html
  • 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

    gyi-rgyal-bo-ga-ljang-vod-kyi-bya-ru-can),这个王国位于象雄的卡觉尔(53)(kha skyor)地方。16、具莲花光甲茹之萨世苯王(sad-hri-gyer-...

    才让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3059218.html
  • 拉萨三大寺的学制

    豪族把持;较后支持噶举巴的仁蚌巴rin-spungs-pa、藏巴gtsang-pa等,更完全是俗人。他们都先后统治过前藏或前后藏等地,在14—16世纪之间,战争不休,是西藏历史上极不安定的一个时期。  ...

    柳升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3159219.html
  • 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

    此塔是阿姊士一三六年所造的。许多学者都同意,阿姊士一三六年是邱就却统治贵霜王朝的最后一年。阿姊士一三六年,有些学者计为西元七五年,有些学者计为七九年[15],罗申费尔德则计为七八年[16]。无论其确实...16。   页82   广宣敷扬令其流布。若见有人书写、解说、读诵、赞叹、思惟其义者,为护法故不惜身命是名护法。[37]   初期大乘如果没有提出护法的信仰及定义,第三世纪半在犍陀越或罽宾崛起的...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3959358.html
  • 以提升精神境界为旨趣的佛教

    发挥了什么作用。  比如有人以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种种理由,证明《地藏菩萨本愿经》是由中国僧人或佛教徒伪造而成的16。 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地藏经》中有许多处要人雕刻或绘画佛像及建造塔寺以获功德的...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对于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寺院市场化的俗化倾向,将有另文论述。  注释: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2 俞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5759443.html
  • 阳明后学所产生之诸问题

    倾向禅学,或由儒入禅者,亦大不乏人。此种趋势,亦即造成王学末流之多流为狂禅者。如赵大洲(贞吉)之讲学,即不讳言其为禅,其他则可想知也。16  阳明后学的王龙溪、王艮等人的讲学风气,由讲堂传授转向日常...儒学案》,卷16,〈江右王门学案一〉,页381;卷17,〈江右王门学案二〉,页413;卷18,〈江右王门学案三〉,页427-28、页446;《明史》,卷283,页7279。  8 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

    陈剑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1559462.html
  • 念佛禅--一种思想史的读解

    弥勒信仰转向为弥陀信仰,关键在于慧远僧团的性质有了重大变化。即他不局限于僧人,而是扩展到包括非佛教徒在内的大规模的“异质团体”。这种世俗性的因素要求更加简单易行的念佛方法。[注16]这是否意味著净土观念...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  [注15] 至于道安的弟子昙戒,《高僧传》卷五中则有“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的记载,这是否能反映道安的门风,姑备一说。  [注16]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4359492.html
  • 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

    实亦相通于“认识论”,认识论的要务之一即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⑩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页。  11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页...

    詹志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535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