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56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有关佛教后设伦理学之讨论--从实然的现象与法则,到应然的原理与原则

    把这些信仰称为“(道德)实践的设准”,亦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15  特别是基督宗教,对人性的软弱(姑名之为“罪”)体会甚深,因此认为,人必须遵奉上帝的欲求,而不可...上学的基础》("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p.391)T.K. Patton英译,页七。  15 康德(Immanuel Kant):《实践理性...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950576.html
  • 从三性三无性谈唯识学的空有中道观

    ……圆成实呢?因为“如”遍计“所遍计”的义相,“毕竟不如是有”,就是依他起法因通达遍计执性增益的义相,究竟不如是有,而显出空性,成立为圆成实性。 注(15)  由此可知,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是基础,...《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中。  (15)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第245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16)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能》第31页。  (17)《解深密经·...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450611.html
  • 敦煌回鹘佛教文献研究回顾

    1917年,第14~15页。)而茨默则认为该经应译于10世纪(注:茨默《关于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О Второй znaве сутры“эолтой блеск”)》,载《突厥学研究(... Pāpamkara)》,载《通报(T“oung Pao)》第15卷,1914年,第225~272页。)刊布。以之为据,奥尔昆刊出了土耳其文译本(注:奥尔昆(H.N.Orkun)《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1850757.html
  • 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

    却深觉迷茫难解,可待事情发生之后,再参看占出之辞,你会恍然悟其天机,这让人想起“天机不可泄”之箴语。   在占测过程中,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很值得考究。   其一,同一件事不可复占。在占第(15)...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450796.html
  • 佛耶对话三模式

    对话被西方人看作是巨大的成功,标志着西方人对佛教日益增强的兴趣,并且还导致了官方对佛教的进一步承认,从1997年1月开始,佛教徒在每周日早晨的宗教节目中,获得了15分钟的演说时间。这次对话还引发了另一...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650804.html
  • 心念与业报(上)

    自在,若发一嗔念,能令一切国一切人民烧使成灰,况一那难陀耶!”(大正1,629c11~ 630a1) [2]   《中阿含经》卷3(第15经)〈思经〉,大正1,437b:“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4550827.html
  • 儒家伦理与现代商业精神

    ,因为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传统,经商者为社会所不齿,列居社会末流。而从11世纪到15世纪,士与商之间已起了相当基本的变化,而传统的四民观也在实质上受到重要的修正,照当时社会结构的实况,四民的排列是士、商...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450850.html
  • 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

    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5)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16)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650855.html
  • 试析“无我”在现代语义上的确切含义

    方便心如来藏垢不可得故。生此界身。一切众生悉有此界。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演说大乘无碍智无我我所真实门故。生无入处身。”(注15) 可见“无我”法门便是入如来智真实之门;另见《增一阿含卷二十九》:...经卷第十一  注13:大正2:No.120-3/536c:央掘魔罗经卷第三  注14:《佛光大辞典》2361b:“如来藏”  注15:大正2:No.120-3/537a:央掘魔罗经卷第四  注16:大...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
  • 《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轮回后的涅槃世界

    之客舫遇侠僧〉(喻 19)、〈佛印师四调琴娘〉(醒 12)、〈赫大卿遗恨鸳鸯绦〉(醒 15)、〈汪大尹火烧宝莲寺〉(醒 39)等。虽然许多佛教题材故事在《三言》中实为占有颇大的比重,但其中呈现佛教死亡...

    金明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95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