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2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西部佛塔(上篇)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重修后的遗物。塔身为楼阁式,9层砖塔,全部用青砖砌筑,塔体四壁正中有长3.95米,伸出60厘米的出轩,第层出轩两侧面各有一个拱券壁龛,第二、四、六、八各层的壁龛的顶...圆盘形,刻有梵文的法轮,屋脊正中和飞翘的檐角上下雕塑小巧别致的宝瓶和石狮,悬挂的风铃在微风中叮当作响,十分悦耳。佛塔各层四周均分布着这种装饰物有56个。一楼宽阔的廊檐下,紧靠绘着有紫色祥云的墙体,环绕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1359653.html
  •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

    奸盗诈伪、致伤人命及诸重罪,有司归问,其自相争告,从各寺院住持本管头目归问。若僧俗相争田土,与有司约会;约会不至,有司就便归问。[56]  僧人不仅享有上述特殊的法律地位,而且可以无视法律之严肃与公正,...法律、扰乱政纪之事,元廷并非毫不知晓,也有人屡次反对,[59]并皆得到皇上采纳,但收效甚微。到大德十二年(至大元年,1308年),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敕内廷作佛事,毋释重囚,以轻囚释之。”[60]...

    王启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3159672.html
  • 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 --以「众生本来是佛」为中心

    有佛的功德」,都受到其他經典的批判,更不必說「眾生本來是佛」了。總之,「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法,只是南禪一系的特有主張(56)。就漢譯的印度經論看來,我人看不出有這種說法的任何跡象。本文原來應在這裡結束...本來是佛」。其次,《佛性論》解釋「如來藏」的第二義「隱覆為藏」時說:「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60)而解釋第三義「能攝為藏」時說:「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

    楊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5959924.html
  • 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一种早期的思想史观察

    谢敷用到中观般若的「应缘常寂」,「缘以归空」来概括最上乘的菩萨禅定[55],但「不应禅而成慧」的观念,显然更有中国式的玄理意味。[56]  慧远、慧观一系对于觉贤禅经译籍(《达摩多罗禅经》)所进行的诠释...本,叙所作各有相现。」又云「但有无明诸行和合,有漏法生。」慧远则要把禅观联系到法性的立场来加以了解。从他与罗什有关法性问题的讨论可以表示出,他是倾向于把法性作为根源实体性的概念来确定的。[60]故对他...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1659943.html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发育万物。”[56]在朱熹的哲学中,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不仅具有先天性,而且又是一个不变不动的清净之体。“若理,则只是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在这种理的本体地位下,理为本,气为末。“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60]理与气,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战后台湾传统佛教的教派发展与现代社会(1)

    大戒顺利传完。至于这次传戒后天乙尼的心情,悟因尼后来有两段追述和评论,相当精辟,颇能呈现当时天乙尼的心境和相对的佛教状况。第一段,她说:  我觉得她[56]对传戒成果还是挺满意的,因为:第一,她从没有...不只是独身、吃素的“菜姑”,也可以成为对社会弘法、受到社会认同的“比丘尼”;女众受戒成为台湾佛教的风潮之后,比丘尼才能在佛教界站起来,这些使后来的比丘尼有前例可循、有楷范可以学习。[60]  以上悟因尼...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

    原始的圣典中,十善业是跟十恶业相对,(注53)而其相对的用语,尚有十增法与十退法,增者为十善,退者为十恶;(注54)妙行与恶行;(注55)善根与不善根。(注56)原则是消极地不行恶行不造恶业,便是善行与...修证。(注60)《十住经》卷1离垢地第二,说菩萨常护十善道,因行十善道可生人处天处;若能修十善道而与智慧和合,畏三界苦,大悲心薄,从他闻法,即至声闻乘;若修十善道,不从他闻佛法,自知自悟,深入众因缘法...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460068.html
  •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附近的鹿野苑,向侍者憍陈如等五比丘首次宣说自己思悟出来的四谛、八正道的教义。此即“初转法轮”。《中阿含经》卷56记述了这个事情。释迦说: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菩萨对善财童子所说的:“菩萨但为教化救护众生,从大慈悲来,灭众生苦故”(晋译本60卷)。正是这点,是大乘佛教道德区别于小乘道德的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在大乘伦理体系中只有反映普度一切众生的道德...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2460071.html
  • 初探菩萨修习禅定不生长寿天的善巧方便

    一种禅定是菩萨应修或不能修的。(4)如果有善巧方便,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投生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菩萨应用怎样的善巧方便修习禅定呢?《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6]卷592云: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一切智故。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于实际中能不作证,亦不现入灭受想定,乃至未满菩提资粮,受欲界身修菩萨行。[60]  应当知道,此人的善巧方便,能让他性命保存且达到自己的心愿,又让国王...

    释真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2560179.html
  • 《永嘉证道歌》原作者溯源并歌文比较

    渊源应是合理。有关达摩禅法和天台的修行法门似乎从相当早以来就有些不同,其不同程度有时近乎「南辕北辙」;以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记载的一段文字为例;他评论有关早期禅法的主流──僧稠(道宣的曾师公)[56...根据《宋高僧传》和《六祖坛经》宗宝本的记载,不可否认玄觉和惠能似乎也曾有接触;他经由玄策的介绍拜访惠能且留下「一宿觉」的佳话。从《唐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的记载,[60]明显地述说玄策(佛川的老师)和...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316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