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56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旅游建筑文化

    参天,绿意盎然,寺外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俨然一处风景绝佳的民间小院,处处体现了中国人享受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缺少西方宗教建筑刻意渲染追求的神秘,狂热精神.  哥特式:  中世纪欧洲12至15世纪时期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0261611.html
  • 对慧远在《大乘大义章》中佛学立场的再检讨

    菩萨,其法身[15]是以何因缘而得生起?就业感缘起的观点,色身的生灭来自于业力的推移,按此因果,菩萨既断三界烦恼,当然不再有业报身,所谓“法身菩萨非身口意业所造,若非意业,即是无因而受果,其可然乎?如其...。  [14] 同上注,页125中。  [15] 此所言菩萨之法身,实不同于佛法身,而是后世所谓报身。慧远皆以法身一词问于罗什,故罗什曾有“佛法身、菩萨法身,名同而实异”之辨。见同上注,页125下。 ...

    吴 孟 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3361693.html
  • 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

    黑形体……宿作白色面貌正白……普体亦然……是世间人有是六色,随本所种自然获之。  15.第三十八个七日:头下脚上,遭大苦恼,向于产门。  三 佛教根识学   (一)何谓六根  何云眼根:眼人名眼根...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3761698.html
  • 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

    现量还没有真正进入知识范畴。  以眼识了别青色为例,此了别显然是现量。但此现量是否就等同知识呢?《成唯识论述记》(卷4)[15]指出:“今缘于青,作青解者,此比量知,不称前法。如眼识缘色,称自相故,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2261746.html
  • 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

    认为宇宙本体(梵或大我)和人的主体(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如《广林奥义书》3, 7, 15 中说:“它位于一切存在之中,没有什么能认识它,它的身体就是一切存在物,它从内部控制一切存在物,...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0961798.html
  • 乔荼波陀与《圣教论》

    声称自己最忠实于奥义书,乔荼波陀也不例外。  奥义书相传下来的有200余种,但按照印度传统只有现在的108种,其中大部分是晚出的(包括公元15、16世纪的作品)。学术界公认为最古的奥义书13种。...,显现者在外;妄计此一切,差异在诸根。”(I. 15)这意思是:表面看起来,有些事物是在意识内部构成的(如做梦),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在意识外部所见的事物似是固定不变的(醒时的世界)。然而,外部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1361801.html
  • 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2)

    和使用是知性的方式。  15:道德平等性与司法制度的个人基础  显然,人的道德水平不同。我们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人在利益判断时表现不同。当一个人处于和自己利益无关的状态时,他就不必做利益判断,而只需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2161811.html
  • 正信偈真髓·正信偈讲赞(2)

     在圣道门,坐禅修观若没有达到“人法二空”,即完全彻底无我的话,是无法出离生死的。但凡夫无法达到此修行的境界,因此是无有出离之缘。“本愿一乘”即是此无路中的唯一出路。   (15) 第七祖 源空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2361813.html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天道的冥会。当然,在这里,“超越”主要是 指的内在超越,指的心灵的无限性。唐氏所做的是一种广度式的判教 工作,对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主要传统,予以包容和定位。[15]总之, 唐君毅以儒家的“良知”“仁心...年月4 月三版,下册,第465 页。  [13]同注[10],第379-381 页。  [14]同上,第383 页;又见注[6] ,第223 页。  [15]另请参见拙著《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3461817.html
  • 从佛教经典到民间传说--李靖、妙善故事之变异(1)

    强烈批判佛教教义 ,出现了作为因应的“三教相资论”。从云栖株宏〈儒与佛 不相病而相资〉(注 15 )到憨山德清的〈三教同源论〉, 认为三教之间的差异只是“(近...

    张瑞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586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