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290篇,用时16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

    ,蜩鸠只决起至榆枋(庄9),大椿以八千岁为秋,朝菌却不知晦朔(庄11)……。这种几近颠覆前情的调弄、调侃、调制,要人注意到:契道固应发自无穷的“万有”,契道亦可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用郭象的话说:...

    叶维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1158256.html
  • 禅境与艺境

    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注:钟嵘著,徐达译注《诗品全译》,1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陶诗的风格与这一标准显然是有差异的。在《诗品》看来,《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赵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2958339.html
  • 汉译佛经中表疑问的语气词“那”

    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1 曹广顺 1995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12 孙锡信 1999 《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  13 吴福祥 顾之川 1999 点校《祖堂集》...

    蒋冀骋|龙国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1858379.html
  • 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受决以,其余人者悉未受决。”(8/533b)又支谶本“不当于新学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语,何以故?”(438b11)玄奘本对译为“不应对彼新学大乘菩萨前说,所以者何?”(7/791b)  曹∶...

    胡敕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1958380.html
  • 佛学境界论与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

    的是,王昌龄与盛唐山水诗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王维、孟浩然、綦毋潜、常建、刘慎虚、裴迪等人都是他的诗友。他现存的一百多首诗中,光是诗题上有关僧寺的作品就有11首,表明他对佛禅是基本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

    程相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3558399.html
  • 敦煌文学中“敦煌文”的研究和分类评价

    P。3691为底本,共11个写卷)、S。1438书仪等。这类书仪从唐前期至五代,一直在敦煌地区流行,反映唐代士大夫阶层和社会各界人们的礼仪、风习、道德、精神面貌各个方面,可以称为唐代河西社会风俗长卷,...

    李明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4658412.html
  • 玄奘途经重要城市及主要与唐、佛教相关遗址·国内篇

    小乘学,法制齐整。”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记录其在唐贞观年间“内有伽蓝(即寺庙)11所,僧仆两千余,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皆尊印度……”。宋元之后,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衰落,此处也逐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0758568.html
  • 清末民初五台山的普济及其教团

    [11](2)道光二十三年[12](3)道光二十七年[13](4)道光三十年[14](5)咸丰元年[15]五种说法。对于这些看法,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实,可见在民国初期,信徒已不太清楚普济的具体出生...辅仁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0] 季继纯编纂《弥勒九转家谱》卷上<弥勒初生>、<父母升天>、<观音授法>、<佛性归天>、<佛遭魔难>、<佛遇白衣>、<佛封圆觉>。  [11] 普济门下孙莲善...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1158572.html
  • 关于《大唐西域记》

    HistorischeBibliothek》原书40卷,现存1至5卷,11至20卷)。3阿里安(Arrian)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等。一鳞半爪,难窥全豹。在地理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阿里安的《印度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1658577.html
  • 觉悟心中的佛性

    心灵的投射,相继而起的心念,造成六道轮回的「灾难」幻相,便不会停止,这是最真实的。因此,行者除了觉照之外,并不须要其他,11过着经常安住于本然合一状态的生活即是。所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应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205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