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其传统,这个传统是发源于大乘佛教哲学,后来融入中国人的精神。 11 我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把禅认做神秘主义。在西方传统中,神秘主义通常是始于承认世界的对偶,而结束于两者的同一或合一。如果世界上有对偶...
铃木大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0859647.html
-
“由蒙军所修复”。[11]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入藏将领多达那波给阔端的信中明显看出,此次入藏是为了探清西藏情况,寻觅合适的代表与阔端谈判。阔端最终选定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贝桑波(下文简称萨班)。其...
王启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3159672.html
-
、赌博、寺外看录相节目,一次扣除11分。寺院要求僧人注重外表,为信徒群众留下良好的僧人形象。规定凡在寺内外不着僧服、蓄长发者一次扣除5分,僧装穿着不整齐、不符合戒律规定者一次扣除0. 05 %,藏历...lnga,相传弥勒为无著所说),即:11、《现观庄严论》(mngon-rtogs-rgyan);12、《庄严经论》(mdo-sde-rgyan);13、《宝性论》(rgyud-bla-ma);14、《...
郑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4959692.html
-
,是政教合一的统治结构的“模型”。这大约是雪域藏地自公元11世纪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基本形式。藏传佛教是本教和本教文化在藏民族中形成的文化心理上的积淀,在同印度、中原佛教文化优化整合后的特殊...
庄春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0259703.html
-
心法门。 2、宁玛派的道次第 宁玛派虽然称为古老派,其许多教法也是吐蕃时期莲花生、无垢友、贝惹杂纳等吐蕃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传下来的,但作为一个教派在11世纪中期才形成。宁玛派把佛教大小乘各宗派思想和...
克珠群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159708.html
-
属于有部),而相对于“小乘”被名为“大乘”的内容则较为复杂,包括了部派时期的论典,以及大乘三藏。[11] 不过,在更早汉末的中国译典中,却表现出另一种大小乘观。在竺法护(在中国活动的时间由西元266 ...,佛教大学发行,昭和47年3月23日(1972),页1265-1285。 山雄一,中村元编,京都市:平乐寺书店 1981年2月。 色井秀让,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1:1,昭和31年1月,页203-...
李幸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12859789.html
-
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杂阿含经》11O7经
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优婆塞戒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13259794.html
-
·菩萨离垢地》卷二中说:“是诸有情随贪嗔痴因缘而转,常以种种烦恼火焰之所烧爇,不复访求出要方便。”[10]又《长阿含经·三明经》卷十六说:“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11]《...十七卷897页 [9]《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引之《大正藏》第四十五卷492页 [10]《十地经论·菩萨离垢地》卷二,引之《大正藏》地十卷543页 [11]《长阿含经·三明经》卷十六,引之《...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0259832.html
-
“云何名觉意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中得七觉分,是名觉意三昧”[11],这和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经》 的前引文是一样的。《大智度论》此处又说: 觉意三昧者,得是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譬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问乘品第十八>,大正藏第八卷,252c。 [9]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页621c。 [10] 参见智军<天台觉意三昧的特色>《法光杂志》,68期,第3版。 [11] 鸠摩罗什译《大智...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3359901.html
-
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11] 澄观推崇《起信论》的“一心二门”,强调万物就是一心,并用“灵知之心”来解释《起信论》的本觉。此外,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思想在法藏之后,又被澄观与...。就无自性来说,性相不存是“理法界”;从随缘显现具体事物看,又事象宛然,这是“事法界”。“理法界”与“事法界”二而无二,融通无碍,这就是“法界”。[11] 法藏:《华严经旨归》一文。[12]《大正藏》...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525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