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從中看出神會所批判的「凝心入定」乃至「攝心內證」,而這也是(敦煌本)《壇經》所駁斥的「看心」、「看淨」(11)。因此,讓我們來看看「五方便」的第一門──「總彰佛體」門,到底是怎麼說的。「總彰佛體」...
楊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5959924.html
-
可是有谁去过净土再回来的呢?没有!若有人能证明他信仰的对象,也就不会有万教了。[11] 李老师提倡的现代禅,强调“经验主义的精神”,也就是谈佛法,以忠于自己的经验为原则,不作耳食之谈。在经验主义的原则...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5。 [10]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3。 [1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0359929.html
-
,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的。[11] 在第8课“不要现代禅都没有关系”这段话之前,李老师谈到的是,因SARS而潜修,其目的除了:一是为了“专心教弟子”之外,第二是为了“可以如脱缰之野马,直畅本怀。”而...净土课程》,第5课,2003年6月10日,第22页。 [11]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12]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2059949.html
-
的伟大革命之真义极其深远的影响。[11]由于慧能已是超凡人圣的佛祖,故由他创立的禅宗南宗的选“法嗣”,自然已非以往仍为凡人的祖师“法嗣”,而是已成佛作祖者选拔新一代的成佛作祖者,故名为“选佛”。只有先...页。 [10] 参考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74页。 [11] 例如,郭朋解释“生佛在此”之句认为只是“既视慧能其人如‘佛’,自当奉慧能之言如‘经”,又其于同书上文第2页说...
谭世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2459954.html
-
是不会这样诽谤的吧。”[11],或许是这个因素,所以《宝鉴》(1304A.D.)卷四<慈照宗主>传便规避了子元与天台的关系,表示子元是: 投本州延祥寺志通出家,习诵《法华经》,十九岁落发,习止观禅法...118。 51.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版,页11。 页62 戒”会三教而归一源,以《观经》(即《佛说观无量寿经》)融三宗而兼并蓄。《宝鉴》卷三<念佛正宗说>云: 予尝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
释印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4159972.html
-
相当于人的感情生成过程,第3过程相当于感情的物化过程[11],第4过程则是人的死亡过程,最终复归于经过红尘熏习的阿赖耶识种子。与此相对,脱轮回道路在第3过程则是反对将感情物化或反对宇宙色相的人为再创造... [7] 它意识到自我,执取第八识见分为我。 [8] 故称“根本识”。 [9] 又称“藏识”或“一切种子识”。 [10] 宇宙万物 [11] 即事业、家庭的建立和扩大过程。 [12] 即...
Ming Li(博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360000.html
-
地:1、五识身相应地;2、意地;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6、三摩 多地;7、非三摩 多地;8、有心地;9、无心地;10、闻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13、声闻地;...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660002.html
-
?若变化形者,便是权假之说。若是真法身者,数有定极,即不得有自誓无穷之言也。”[11]
慧远原来的理解就是一个得一境界之后即是即将入涅槃的观念,但是大乘精神中却说有菩萨于得一境界之后...如来。说真际,则言真际不受证。三说各异,义可闻乎?”页一五六。
[8] 页156。
[9] 页156。
[10] 页158。
[11] 页73。
[12] ...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
-
的每一种存在体。从器世间里面的各种物质形态,到生命世间里面的各种生命形态,再到精神世间上面的各种精神形态,都一起渗透贯注之后,便形成所谓无尽法界缘起,由此便产生了一套华严经的宇宙缘起论。”[11] ...,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11]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页...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3260021.html
-
既说明现象世界的意义,又说明主体活动的结构,又说明修证成佛的境界,所以《楞伽经》经文自述此“五法”概念已收摄一切佛教教义知识系统“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11],此一知识系统即不只为...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11] 参见《楞伽经》“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06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