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註19:見〈中國現時密宗復興的趣勢〉,《海潮音》15:3,1934年3月,p.3。註20:見於〈重慶捨蘊法師來書〉,《海潮音》16:7,1935年7月,p.132。註21:朱芾煌〈...身上有不可思議的神妙,有莫名其妙的神通。……愚昧的人如此迷信,有智的人也一樣沒理會。弄得全國烏煙瘴氣,大家都被黃衣兒、紅衣兒迷卻著。〔註27〕 1926年左右,軍政要人間確實盛行學佛的風氣;〔註...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2139451.html
-
文化出版社, 1979,页27~58。又见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 ,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 2版),12~15章。] (注 15) 引见《六十年》,页 9。 ...菩萨(注27)。其中,尤以第 〈 a〉之「凡夫菩萨」,最足以显示「人间佛教」的本质。 印顺导师解释说: 凡夫菩萨: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学菩萨而 著重於十善业...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1839594.html
-
8 9 23 品 27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译《妙法华》相较, 《正法华》的译出虽较《妙法华》为 早, 但在原典的版本上,《妙法华》要早於《正法华》半世 纪之久。( 注 27) 《妙法华》〈嘱累品〉之後,尚有六品, 正说明...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2039676.html
-
信乐,欲生我国。」(大正12-268a-26~ 27 ) ( 注 1) 而刘宋 良耶舍所译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 佛告 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大正 40-835b-24 ~ 27 )三种不相应 的反面, 即相应的三心:淳心、一心、相续心,这是净土宗 的另一种三心 ( 注 2)。 此外, 《大乘起信论》也说:「信成就...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2439682.html
-
西方极乐世界,是由金银琉璃所成,种种庄严,且无四趣五浊之杂秽,是由众生清净之实业所感与佛的成所作智变现而成,所以从佛而可称为化土之净土(27)。又,我们从佛经上了解到,净土又可分为弥勒净土、药师净土...95—P98),正闻出版社,1989,第12版。 (15)《文汇报》1997.10.4。 (16)《文汇报》1997.9.27。 (17)《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净土集》卷上P39),福建...
净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839696.html
-
ldquo;善”;而佛法对“善”所下定义为──得可爱、可念、可意果为善。(27) 广义地说,天道、人道,比对三恶趣,固然是善趣,因为属可爱、可念、可意的果报;但,有...佛法,即于行道过程,逮得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者(ditthadhamma-25 〈大 2 〉 p.58c26 〈 A 〉 i.180-9f.27 参阅《杂...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940119.html
-
起信论》的本觉思想,违离印度佛教心性不与烦恼同类之「心性明净」本义,倡言真如「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注27)。此「真心」为一切众生所具足,故实践上只要返本还源即可,十分简易。「性寂」与「性觉...略讲》「序论」中指出。
(注16)囗谷宪昭,同上揭,页12,16。
(注17)松本史朗,《缘起と空》,页17,27
(注18)同上揭,页67。
(注19)同上揭,页6。
...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0140170.html
-
18) N5《小緣經》(D27) N6《轉輪聖王修行經》(D26) N7《弊宿經》(D23) N8《散陀那經》(D25) N9《眾集經》(D33) N10《十上經》(D34) N11《增...N24《堅固經》(D11) N25《倮形梵志經》(D8) N26《三明經》(D13) N27《沙門果經》(D2) N28《布吒婆樓經》(D9) N29《露遮經》(D12) N30《世記經》...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5640244.html
-
……都有此般“洗尘心”、“涤心原”、“开烦襟”、“脱世缘”之类的感受。(27)在这些士禅的心目中茶乃是他们步入禅境的理想的依托之物,而禅境也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之所在—这是“茶禅”趋于“一味”的主要...兰若试茶歌》,同20卷356, 27参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版。 28《六祖坛经》。 29、30、42、范文澜:《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77,83...
潘林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1340805.html
-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19c。 (5)《长阿含经》卷20,《大正藏》卷1,133c。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78,《大正藏》卷27,893c-894a。 (...;是为八法。(27) 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则可随愿往生净土,这也是最稳当的法门。 从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可以看出,以往生阿净土的要求最高,必须学阿佛愿行及菩萨六度...
圣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15940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