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合僧俗男女于道场,礼佛忏悔,期间为一七或三七、五七,然后授法。 此种念佛法,与目前流行于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的“打佛七”关系很深,值得重视。 圣严法师在《念佛与助念》的小册子里(注41),...革新僧团之志,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也许可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 以上是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三日,在四川合江法王学院所写的语句(注45)。 再过九年,大陆...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245897.html
-
理念,必勤修仁、义 、礼、智、孝、悌、忠、信,始能推己及人,敦睦天下,故 云“仁义忠孝修,而足以推于人矣”(注41)。生而为人,必 实践此道德理念,始能... “使万物而浮沉于生死者,情为其累也”(注45)。 页222 万事万物,有情有性,有生有死,未始不相因而有之...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8.html
-
七四中。 (注40)镡津文集卷第七,论原?性德,大正藏卷五二,页六 七四下。 (注41)镡津文集...,大正藏卷五二 ,页六五五中。 (注45)镡津文集卷第一,辅教编上?原教,大正藏卷五二, 页六四八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9.html
-
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鸠摩罗耆婆法师 者……常仗兹论焉渊镜凭高致以明宗”(注41)。 佛法共... 想”(注44)。 “问相标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而忘其忘”(注45)。 此谓佛家言论宏伟,境界高深;般若智照,开显本性。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345921.html
-
生死中的错误观念。41 综上所述,这四种现量的前三种并不能使人们现观空性而达到见道位;而最后的瑜伽现量则是已达见道位以上者所具备的认识,也就是《心经释》当中所说的“是修学已成之故”(藏bslabs ...现量”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的理由。 其次,若就莲花戒论师所属的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来说,也是同样地重视比量的。因为此派主张:“依于自身三相具备的正因,就能遣除[一般人认为诸法是]真实存在[的错误观念]”45...
廖本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4045928.html
-
佛教经典,作为施行佛教政治之用(注41)。安世高在华所译出的初期大乘佛教经典,就是阿育王在罽宾召开大乘佛教结集所制的论部或毗昙及律部的作品。从安世高译的毗昙经典来判断,这些毗昙经典都是为说明大乘佛教...娄迦谶翻译《道行般若经》、《阿囗闪佛国经》、《阿阇世王经》及《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等,(注45)康孟详及竺大力则翻译《修行本起经》等。(注46)这些贵霜译经僧在当时洛阳所译出的初期大乘经部作品,不但...
古正美教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5245960.html
-
) 菩萨从假入空,自破缚著,不同凡夫;从空入假,破他缚著,不同二乘。处有不染,法眼识药,慈悲逗病,博爱无限,兼济无倦,心用自在。[41] 菩萨根性者于证入空性的时候,知道假如住著于“空”,便无法...道观又以前二观所发之谛智为所观,观前二智即是无明。[44] 观此“无明”(前二智)亦以四句推破三假,因为“如是四句即是观门,若离此四,无修观处,善巧方便因门而通,得见中道[45]”: 1、观无明(...
释惠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2346009.html
-
又世尊在《杂阿含经》卷2“45经”云: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大正二.一一中) 因此,在《阿含经》中提到如实观,每不出蕴处界三科。最明显的方法,如《杂阿含经》卷1“24经”...附表B。详细的说明内容,请见《中华佛学报》第二期、杨郁文著<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p29~ p35。 [12] 《中论》卷1(大正30. 2b)。 [13] 《大智度论》卷41(...
释海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246092.html
-
41),故《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同样成为接触佛教必读的经典,包括在家居士、乃至非佛教徒都不例外。李卓吾的佛教思想,大体是依循禅宗的立场而发展的,他不但读佛经而已,在《明儒学案》卷十四所提到的徐鲁源,对...公论西方净土甚详。师(罗近溪)笑曰:“南方、北方、东方独无净土耶?”卓吾默默,众亦默默,久之寂无哗者。师曰:“即此便是净土,诸君信得及否?”有倾,卓老徐曰:“不佞终常被剃。”(注45) 罗近溪(...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8.html
-
儿子最低辈份起,而渐上至父字辈,祖字辈、曾祖字辈、高祖字辈、太祖字辈、 □ 太祖字辈(注41);然而,此中字辈,甚至有排至孙子字辈、或万孙字辈,因而,可达至超出七世父母之外意含的现在眷属等的八世,九世...由此事实亦正足以说明此七世的信仰理念与流布,在此时不仅深植入北朝人的造像祈愿心灵中,同时亦为当时的社会所信奉而制度化吧!(注45)
27页
...
林保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14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