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故。答日:果若从因缘和合而生,则和合中既已有果,那么果(有法)应不是从因缘和合中生,因为因缘和合中已有果故。又(41)则果(有法)应不是从因缘和合有自性地生,因为是从因缘等和合而生,因缘和合中无果故。...;未来果不与现在因、未来因和过去因同时相和故。如是观察因果二者既不是有自性地相合,那么因就不能有自性地生果。问曰:因果是有自性地相合。答曰:(44)因就不能生果。若谓果空(45)的因能生果,不应道理,...
任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546504.html
-
)、“密教治世之道”(注39)、“建立福利社会的黄金世界”(注40)、“民主公权之界定”(注41)、“建设人间净土纲略”(注42)等。从这些运动宣言可以看出,企图由密教教理转化出实际实践的行动策略,...是完成全民监督政府执行绿政工作(注45)。三、“世俗佛教化”的检讨佛教与世俗社会的相互交涉实际上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佛教企图经由教义信仰与佛法实践来转变群众世俗生活的文化形态,同样地,当佛教进入世俗...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146578.html
-
sikhair du.s.ta-daaru.nai.h”,[40]坂本幸男等译为:“因吐出火焰而极为恐怖,于目光中含毒的蛇”;[41]松涛诚廉等译作:“放出燃烧的火焰(那样的)光,单只见(人)即已毒害,看到就恐怖...毒”与“烟火燃”本应为二事,汉地注释家却将其合为一事来加以解释。 (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45] 在现存梵本中,...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546587.html
-
。在开元寺示寂。世寿六十有四岁。[41] 由此可知,传芳法师是在大正六年(1917)之前,与成圆、本圆到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在台布教总部“护国禅寺”,拜访当时该派布教监督长谷慈圆,达成联络之议的!至于...正6年3月27日。 43. 王见川<西来庵事件与道教、鸾堂之关系──兼论其周边问题>页81-84,《台北文献》直字120期,1997年。 44. 同前注页84。 页288 策[45]!根据...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246596.html
-
,并且提供了自己对“第二十一种‘空’”的解释:“最圆满的非无之无”。[41]当然,最早在“无”和“空”之间以及在佛家与道家之间建立起沟通可能的应当是禅宗的创始人慧能本人。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那里被用来特指与“此在”有关的存在论。[45]
笔者在《现象学及其效应》中已经说明:海德格尔在1925年《时间概念历史导引》的马堡讲座中已经将“此在的存在”或“此在的存在结构”定义为“烦”(...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546600.html
-
[41]这两种说法,都代表了玄奘唯识宗的立场。
我们是否可以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将“净识”理解为“先验意识”,将“染识”看作是“经验意识”或“世间意识”?这是一个需要受到专门探讨的课题。这里只好置而...哲学背景的近代唯识学研究者们也用“主体”和“客体”或“主观的作用”和“客观的对象”来说明它们[45]。但这个意义上的“主体-客体”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在意识之外的东西”,而是指意识以及它的各种衍生物。...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T31.830a-b) 此即是智顗所说之“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41]。对于招感生死之烦恼,智顗复提出三惑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42]。“见思惑”为见惑、思惑之合称,即声闻乘(部派佛教)...依于《菩萨璎珞本业经》(简称《璎珞经》)与《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经,尤其是《璎珞经》之“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T24.1018b) [45],但更能彰显其义者是依于《璎珞经》(T24.1014b...
林志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446641.html
-
本,十倍的是广本”[41]。现在姑且不论《大智度论》的梵文原本是否有广本和略本之分,可以肯定的是:汉译《大智度论》并不是原本的全译。汉译《大智度论》的翻译方式是:初品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经》第一品释论...翻译品质,认为旧译有使人“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的严重缺失[45]。因此,他在翻译《大品般若经》时,下笔便显得非常严谨,他在《大品经序》中说: (余)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本)”及“三不易”之诲...
罗 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6.html
-
。彼三烦 恼所摄。 何者是是【×】[41]业?二及十是业。言其‘二’即是有。此二法是业所摄。 于烦恼业及以苦处,三法迭互相共作因缘,如拒瓶案,如是三处所摄应知。 问曰:“何者为烦恼?何者为苦?... 【转】[52](3) 从三生于二 从二故生七 从七复生三 是故如轮转 (3) 页104 丙二、 问曰:“此义已知,彼[44]烦恼、业、苦, 云何相生?请为解说。” 答曰:“[45]从...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
-
时致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 页191 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注41]更可看出印师具“...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尝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久永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注44]是以要先“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注45],人做好了...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