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卢仁波切: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第三章 大乘
卡卢仁波切:三乘佛法指要 第二篇 第三章 大乘
你若发心志求一切众生的安乐与利益,就会回小乘道而转为大乘。然则,大乘须以小乘为基础,因为在佛法中,你必不可违犯修善止恶的戒律。
一、人无我
在你受了菩萨戒之后,你就应开始观自心所呈现之本性。必须决定了知在“人”中之“我”是不定的,正如一切主要教示中所详论的(注33)。然而,简言之,所谓“心”亦只不过是空,因为心中根本无物显示——无形:非长方、非圆、非正方、非半圆、非三角,非长短、厚薄等;无色:无青、黄、赤、白、蓝、黑,亦无花纹等。此外,此心空无体积,无中间、无周围,乃至无任何度量、尺寸。即使你已能觉得:“心是空的,其中空无一物。”你仍然有此一了别认知,这个了别依然可以使你产生种种爱、憎、忧、
喜、信心、慈悲等等思想。首先,以如上的方法观察心之本性。你若能继续确认“人无我”,便可以此行禅观(注34)。
二、法无我
再者,必须决定:凡一切相,不论内、外,有情世间或器世间、色、声、香、味、触等,这一切皆由心体空性中之“内在动力”(注35)所显现,这一切,皆无定相。简言之,一切皆有如幻术(注36),如梦、如水中月、如彩虹、如海市蜃楼、如镜中相、如幻城、如电光、亦如回响。一切法性皆悉空寂,唯有因缘和合之妄现(注37)。
当你心已决定一切法无我时,便以此而修禅观,且以般若波罗密之义止持你自己(注38)。
三、增长慈悲心
观想那些还未能了解这两种无我的众生,观想他们每一个都曾经是你的母亲、父亲、亲戚或朋友。观想他们都曾依恋你、照顾你、钟爱你、呵护你,而且真实地利益过你。而他们现在都为无明之所迷惑,为有毒的冲动之所系缚,于无我中执着我。由此执着所产生的种种觉知与情感,使他们积集无量的不净业。再者,由此等不净业之力,使得他们必须无尽期在娑婆世界中流浪生死,历经六道的各种痛苦。虽然没有一位众生甘愿受苦,但他们都从事不净之行,这便是痛苦之因;虽然他们都想得快乐,但他们不了解如何修善(修善为快乐之因),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快乐。为怜悯他们的处境,你便应于静坐时行慈悲观,并发菩提心(注39)。
大乘修习主要法门,是将空慧与慈悲心配合在一起,并不断地修习“受与施”之观想法(注40)。因为这的确是无错谬的佛道;因此,你于修习六度时,应时刻不离此道。
注释:
32.皈依戒包含皈依的誓言。
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沙弥、沙弥尼戒,为以上五戒(包括不淫戒),以及大约二十五条节制行为之誓愿。
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为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其中包括以上之戒条。
33.仁波切在此是指佛经中所说的人无我。在冈波巴所著的《解脱之宝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的一章:“究竟觉”中,对此有详细的分析(H.V.Guenther译,香巴拉Shambala一九七一出版)。
34.这种禅定之思惟有两方面。首先你须利用仁波切所指示的方法去观察你的自心。当你完全决定并没有“我”存在,你就使你的心坦然而住。
35.“内在动力”是指心行。当我们尚未了悟心体空性时,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法,都不是心的本体,而且恍若有独立的自性。
36.在本书的附录,我加了一则仁波切所说的故事,以阐释何谓“幻相”。
37.因缘和合指法法之间互相依存。这便表示了基础的因果律。然而,因为法不孤起,因此因缘和合也流露了一切皆空的道理。
38.参见注35。仁波切在下面会讨论般若波罗密的意义。
39.菩提心为发愿以及契而不舍地追求佛果,以利益一切有情。关于菩提心详尽的讨论,读者可参考冈波巴大师的《解脱之宝》。
40.这个禅定的法门在蒋贡康楚的《开悟的直接道路》(A Direct Path to Enlightenment),亦即《修心七要论》中有详尽的讨论。(此书由 K.Mcleod英译:Kagyu Kunkhyab Chuling 一九七五出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