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

  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一必须安受苦之理,二引发此之方便,三处门广释。  今初

  ①如《入行论》云:「②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我等恒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瞋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碍修善行故。此复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诸苦,无论于道若修不修由宿业起。又有一类如下所说,由修善行始得发起,若不修善则不发生。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者,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

  ①如《入行论》云:引自《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有漏皆苦,生死以苦为自性故。

  第二引发方便分二:一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  今初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若太娇爱,虽于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其苦虽大亦能忍故。①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无可治,不喜有何益。」②又云:「寒热及风雨,病③缚捶打等,我不应太娇,若娇苦反增。」

  ①“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入行论广解》卷六:“若于何事,心生不乐,于彼境中若有可补救,复何故不喜?立即补救之,心便无不乐矣。若无可补救为之不喜,复有何利益,如为太空有碍,对虚空而不喜,等无益也。”

  ②“又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入行论广解》卷六:“若以寒热风雨疾病绳系杖击等逼恼,坚忍不应退却,若于小逼恼事如此,余逼恼事当更增长,忍力渐转小故。”

  ③缚:绳缚。

  第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一思惟苦之功德,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三从微渐修无难之理。  今初

  功德有五,谓一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自应先知数数修心,谓此诸苦是所愿处。①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②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

  ①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入行论广解》卷六:“应思生死以苦为自性,不思惟苦,则无超生死之出离心,是故汝心应生坚定解了忍受众苦。”

  ②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汉译《入行论》:“次应于苦观功德,由厌患故除骄慢,于轮回者起悲心,于罪羞惭乐善法。”

  《入行论广解》卷六:“复次,修苦者,修行之障碍甚大,思惟苦过患之功德,依自苦为增上,由彼厌患故除我慢骄傲。依他苦为增上,见彼苦故欲令彼离苦,故于轮回者起悲心。知彼苦是不善之果,不乐苦故于罪羞惭。不苦而欲求安乐,知彼是善法之果,故于善法生起欢喜。”

  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分二:一思解脱等诸大胜利,二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  今初

  我昔流转生死之时,为求微劣无义欲故,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忍受非一无义大苦。况我今者,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而修善行,况轻于彼,应数思惟令心坚固。①《入行论》云:「②为欲曾千返,受烧等地狱,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办。现无尔许苦,能成诸大利,为除众生苦,③于苦唯应喜。」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无所成,尚能忍受尔许难行,今为引发极大利义,于诸微苦何故不忍。故虽有苦,然有此利,我实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又由④恶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无义恶途,忍诸苦行,谓⑤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又为世间微劣事故,能强忍受务农,⑥徇利战竞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当于苦行而发无畏。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为欲:为求诸欲。

  ③于苦唯应喜:于苦唯应欢喜忍受。

  ④恶友:指外道等。

  ⑤跳三尖矛及炙五火:外道苦行之相。炙五火者,五热炙身。

  ⑥徇利:曲从,以身从物。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者,如有一人是应杀犯,若截手指能免杀罪发大欢喜,如是若由人间小苦,总能脱离无边生死,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极为善哉。若能①善思现前久远二苦差别,则于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②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

  ①善思:善巧思惟,如理如量地思惟。

  ②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当死囚徒截手而获解脱,何乐不为?(此为明智之举。)若人仅受修行辞亲、饥、渴等人间小苦,便能免于地狱之苦,岂不善哉!(此为更明智之举。)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①如云:「若习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集学论》亦云:「此中若修小苦为先,则于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于诸苦上妄起乐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乐想而渐串习,则亦能住安乐之想。」又生此想,复如《猛利请问经》云:「应当舍离,②如树棉心。」《华严》亦云:「童女,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应当发起难行之心。」谓须心力最极坚稳,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发坚强志力,则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闻如是之法,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譬如怯夫,虽见他血亦自惊倒。③如云:「有若见自血,反增其坚勇,有虽见他血,亦惊慌闷绝,此由心坚固,怯弱之所致。」

  ①“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如树棉心:如棉花树叶之心。棉树叶轻,随风飘转。

  ③“如云”一颂: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汉译《入行论》:“或人见自身出血,临敌无怯倍勇毅,或人见他身出血,惊惶颠倒身仆地,彼由心性或坚毅,或复怯弱而差别。”

  *《父子集会经》广说云:“世尊有三摩地,名于诸法安乐行,若谁证得彼三摩地,彼菩萨缘一切法,唯受乐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于彼,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云等。

  ①处门广释者。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处,一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能增长梵行之依,此等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二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三威仪处者,行住坐卧是四威仪,②第一第三书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由此生苦悉当忍受,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四摄法处者,㈠供事三宝,㈡供事③尊长㈢谘受诸法,㈣④既谘受已为他广说,㈤大音赞诵,㈥独处空闲无倒思惟,㈦修习⑤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为七摄法,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五乞活处者,㈠剃须发等誓受毁形,㈡受持裁染坏色之衣,㈢⑥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别行余法,㈣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依他存活,㈤⑦不应受用集所获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㈥⑧断秽行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㈦舍离歌舞笑戏等故,及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六勤劬处者,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七利有情处者,谓⑨十一事,从此生苦皆应忍受。八现所作处者,谓出家者,便有营为衣钵等业,诸在家者,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从此生苦悉当忍受。如是八处所生众苦,随何苦起,皆应别别精进不废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转障碍,令意全无不喜而转。

  ①处门:参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一切事苦),《披寻记》(二四五五至二四六O页)。

  ②第一:若行。第三:若坐。

  ③尊长:师长、善知识。

  ④既咨受已:须自明法义,方堪为他说。

  ⑤瑜伽:相应义,与法相应。《唯识述记》:“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诸有苾刍,勤修静虑,是瑜伽师。”

  ⑥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别行余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

  《披寻记》卷四十二(二四五八页):“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游行乞食。”

  “别行余法”,谓行不同世间诸法,别行比丘乞食诸法。

  ⑦不应受用集所获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

  ⑧断秽行:断非梵行淫欲法。

  ⑨十一事:即菩萨饶益有情戒之十一相。

  第三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②无我真实;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者,谓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垅巴师说为无常等,然⑤《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录,特于思法此说极广。

  ①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披寻记》(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页):“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云何八种生胜解处?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又八种胜解之境,详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四页)。

  “思胜解忍”,《略论释》(七九O页):“对于一法(佛说正法),依理依教,经思惟后,得决定知,不随他转,即为法思胜解忍。”

  ②无我真实:人、法二无我。即《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披寻记》(二O四八至二O五七页):“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及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释第四取境者,谓诸妙行因及此所招爱果。舍境者,谓诸恶行因及此所招非爱果。

  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于一切菩萨学道能得方便,有此方便,得应得义,具多胜解。”

  ⑤《力种性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六页)。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广论》卷十(本书五五二页)。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①漏尽忍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②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如于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恒为非一大罪所染,③于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若能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波罗蜜多。

  ①漏尽忍:佛果。

  ②大地:地上菩萨。

  ③于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依诸先尊长说,此为造作等流果。(见《广论》卷五,本书二九一页。)

  学习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一精进自性,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三精进差别, 四正修行时应如何修,五此等摄义。  今初

  ①精进波罗蜜多:参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精进品》,《披寻记》(二四六八至二四八四页)。

  缘善所缘勇悍为相,①《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②《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何菩萨自性精进?谓诸菩萨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炽燃无间,无有颠倒,及此所起身语意动,当知是名菩萨所行精进自性。”

  《披寻记》卷四十二(二四六九页):“此中自性由二相显,一由意乐,二由加行。言意乐者,谓心勇悍,乃至无有颠倒。由心勇悍,能熟自佛法,是故说言摄受无量善法;能熟他有情,是故说言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言加行者,谓此所起身语意动,此即前说精进意乐。身语意三有所造作,是名为动。”

  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此若串习精进起故。其胜利者,《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此是恒常应依止。此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庄严经论》亦云:「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②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又云:「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⑤《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⑥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少,⑦获得诸义过人法,⑧如青莲华极增长。」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若无精进随懈怠转,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切现时毕竟士夫义利。

  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略论》中译作:“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彼后得,谓一切善法随得。

  ②胜乐住:《略论释》:“指得定。”见《广论》卷七(本书四一二页):“四乐住成就。”

  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略论释》(七九四页):“善清净,指得下士道。越萨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

  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

  受用不能胜者,即后《广论》卷十二(本书六三八页):“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恒集无边福。”受用,指财物受用。

  烦恼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书六四六页):“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

  厌患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书六三七页):“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

  少得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书六四九页):“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⑤《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二页)。

  ⑥非人皆喜饶利彼:《略论》中译作:“非人于彼喜饶益”。

  《略论释》(七九四页):“昔佛为聚善王子,经商,船覆失宝,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泼陆,药叉感动,为告龙王,遂还其宝。”

  ⑦获得诸义过人法:《略论》中译作:“得胜人法之诸事”。《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能得过人之法,如佛威光神力等”。

  ⑧如青莲花极增长:《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如青莲花,由小而大,辗转增上(此花种子极小,能发坚固粗大之茎,及茂盛之花叶)。”

  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略论》中译作:“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

  《略论释》(七九六页):“《念住经》亦云:‘须知诸烦恼,根本为懈怠,若有一懈怠,即无一切法。’”

  精进差别分二:一正明差别,二发生精进之方便。初中有三:一擐甲精进 ,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①《菩萨地》说:「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况时较短其苦极微,如是名为擐甲精进。若有菩萨于此精进,少发胜解少生净信亦名坚固,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发起无量精进之因。何况成就如是精进,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能修习如是意乐,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故应修习。《摄波罗蜜多论》云:「设等生死前后际,成为极长大昼夜,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发一最胜菩提心,须以此相渐集余,一一资粮④悲无厌,无诸懈废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转苦,而擐无量稳固甲,住戒悲性⑤诸勇识,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此亦是说擐甲精进。又如《无尽慧经》所说:「设从无始生死以来,现在以前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而为一月,于十二月计为一年,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见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数,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须知一切有情心行,亦无怯弱而擐誓甲,为无尽甲。」是为无上擐甲精进。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乐,速能圆满无边资粮,净无量障而成最胜不退转因,如于长劫能生喜乐,如是亦能速当成佛。若于无边妙行及于极长时等,全无勇悍,唯乐短时速当成佛,反于成佛极为遥远,以能障碍诸菩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为何义故,如是擐甲发勤精进,其中有二: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益有情精进者,谓于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O页)。

  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我亦勇悍,“亦无退屈”,为正等觉非不进趣,“既进趣已,勤勇无懈”。引号内所加系《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原文。

  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集此极长大昼夜为年,复集此年积成长劫,以此长劫之数为大海水一滴,尽大海水滴量。

  ④悲无厌:以悲故而无厌。

  ⑤诸勇识:诸菩萨。

  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是最初所应学习。

  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知有情心行者,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

  *台版注:饶益有情精进十一事同饶益有情戒。

  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①二种资粮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易解便修最圆满故,当说此宗。

  ①二种资粮:福智二资粮。

  此中分四:一舍离障碍精进违缘,二修积顺缘护助资粮,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一明所治品,二修断彼方便。  今初

  不入道者略有二类,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谓我岂能如是修习。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于庸常诸下劣事,贪着覆蔽。②如《入行论》云:「说其所治品,一懈怠,二耽恶事,三自轻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谓诸懒惰味着微乐,爱睡眠乐,不厌生死。③如云:「一懒惰受乐味,二爱习近睡眠,三不厌生死苦,当生诸懈怠。」有释前二句文,谓明如何生起之相。

  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二者皆指已知抉择善法,求解脱者。不知择善,不求解脱者非此所说。

  ②如《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如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入行论广解》(一三五页):“懈怠生起以何为因?于不趣善法之怠玩执为安乐而贪着之耽味逸乐,纵恣倚卧,亦能生懈怠,于生死毫不怖畏,于生死苦不知厌患,从彼亦能立生懈怠。既识其因于灭懈怠应勤精进也。”爱习近睡眠,又译作“耽着倚卧恒纵恣”。

  修断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①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此三于前下士之时,已广宣说。二破除贪着恶劣事业者,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②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③如云:「弃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于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应于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于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此中分三,一于④所应得破除退屈,二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三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

  ①有暇:《广论》卷二(本书一三七页):“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本书一四一页):如是观待增上生,亦以此身易能成办。

  ②现前大利:如持戒得之清凉等。

  ③如云“弃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欢喜之因亦无数,独舍正法殊胜喜,好乐散乱及掉举,是众苦因汝何取。”

  《入行论广解》(一三八页):“修行正法是此后无量欢喜因之方便,汝何独舍此殊胜欢喜,而好乐苦果之因,罪恶愦闹散乱掉举众多所不应为之事?不应喜乐是苦因故。”

  ④所应得:指佛果。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①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②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③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况我生人中,④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于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唯如我,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边功德赞》云:「虽诸已得善逝位,⑥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⑦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于修行时,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于道生此颠倒了解,则于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是于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散涣了解,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是,谁复能修,而舍弃故。霞惹瓦亦云:「未曾实行诸菩萨行,如看射箭总觉甚易全无怯弱,现在之法无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此言极实。

  ①定量士夫:定量,即标准。佛真切认识真实,故名定量士夫。

  ②身报贤善:指暇满人身。

  ③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能知利非利:能知取舍。

  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共同一切有情精进者,共同小乘等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者,大乘不共之精进。(拉卜楞寺格西)

  ⑥亦曾堕诸极下处:指佛因地时。

  ⑦不应自轻壮亦怯:应当如佛在因地时,虽堕险处而不自轻。若自轻者,则虽壮士夫亦生怯弱。

  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即《广论》卷十(本书五一九页)所指:“有作是云:‘……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即不修行自任运住,流转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然亦未能成办自利。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①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③有分齐,为除腹内病,④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于布施渐次学习,至于自身全无贪着,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⑤如云:「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后,自肉渐能施。若时于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于此有何难。」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

  ①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于地狱中,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等大苦。

  ③有分齐:有限量。

  ④如受割身苦:汉译《入行论》作:“令身略受针砭苦。”

  ⑤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入行论广解》(一四一页):“医王能仁自在,非如常医治病之方术(以小苦除病),乃以安乐道得安乐果之方便,轻微和缓之方剂(微妙法),远离逸乐劳倦二边,而能治愈流转生死之无量烦恼重病,于彼难行有何怖畏也。”

  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谓念成佛须于生死受无量生,尔时生死众苦逼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应如是思,菩萨由其已断诸恶以因遮故,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如幻悉无自性,故心无苦,若其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②如云:「断恶故无苦,善巧故无忧,谓由邪分别,罪恶害身心,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③又云:「故遍除疲厌,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屈。」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唯时长久非厌因故,谓苦极重虽时短促亦生厌离,无苦安乐时虽久远无所厌故。④《宝鬘论》云:「重苦虽时短,难忍况久远,⑤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此中身无苦,意苦从何有,⑥唯悲世间苦,由此而久住。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恒勤修资粮。」又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此极难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为利益无边有情,求证诸佛无边功德而为发起,住无量劫,欣乐修集无边资粮而受律仪,则于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仪之时,福恒增长量等虚空,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即⑦前论云:「如一切诸方,地水火风空,无边如是说,有情亦无边。⑧菩萨普悲愍,此无边有情,欲度诸苦厄,安立于佛位。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恒集无边福,无边福非难,证无边德佛。若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而修无量善。菩提虽无量,⑨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冲动其意,为利有情,愿于短时速成佛者,极为希有。然⑩若未近此之方隅,仅由见于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便作是念谁能如是,故妄说云:求速近道,此于愿心间接损害,正损行心,令大乘种渐趣劣弱,故于成佛反极遥远。以与龙猛 无着决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

  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身无苦。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二页):“菩萨以清净悲心意乐施身时身无痛苦,由三门罪恶悉断除故。舍身之时善巧(善通达无我)故,心亦无忧,以此之故,补特伽罗我我所贪之颠倒分别,及杀等恶心,损害其身,方为损害菩萨之因也。

  若诸菩萨,由施等福得身安乐,由取舍及空性义善巧,菩萨恒常心安,虽为利他而处轮回,诸大悲者有何厌患,毫无可忧也。”

  《译注》:“‘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一般凡夫由于虚妄分别身心是我,又因为执我而造罪,所以难免身苦而心忧。地上菩萨净除了罪恶,所以身安而无苦,因为已善达无我,所以坦荡而无忧。”

  ③“又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是故心厌身疲悉皆除遣之菩提心,如有力之马,乘之者行于安乐之道,往趣安乐之果,心善了知者,谁复怯弱?于道修行不应畏缩也。”

  《译注》:“因此,应该设法消除菩提道上的倦怠感,欣然骑上菩提心的千里良驹,从安乐驰向更殊胜的无上安乐,有智慧的人怎会退怯而弃舍菩萨行呢?”

  ④《宝鬘论》:《宝鬘论·摄菩提资粮品第三》(六四页)。

  ⑤无苦而安乐:指菩萨。

  ⑥唯悲世间苦:唯以大悲心愍世间苦。

  ⑦前论云:《宝鬘论·摄菩提资粮品第三》(六二页)。

  ⑧菩萨普悲愍……证无边德佛:菩萨由大悲,悲愍无边有情,欲拔济出诸苦厄,安立其于佛位,如是发心坚固而住,正受菩萨戒。《宝鬘论释》第三品:“从正受誓愿时起……由于具足愿与行体的二种菩提心的无边福德之因,则不难成就无量妙果。”

  ⑨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菩萨具足四种无量资粮(一、住无量时,二、为无量有情,三、求无量菩提之功德,四、修二资粮所摄之无量善),无须经长时即可证得佛果。

  ⑩若未近此之方隅:若没有上述猛利之动机与设想。

  大乘种:大乘种性。

  如是若仅怯弱而住,全无所益,反渐怯劣,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则办诸利如在掌内。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脱①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②若依能办利聪叡,虽极难事亦易脱。故莫恐怖莫忧恼,③如其方便办所作,④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圣者无着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然现在人,若生⑤少分相似功德,⑥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唯修此便为满足。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于教理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⑦全无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更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①匮乏:生死衰损。

  ②若依能办利聪叡:若依止能成办无边利益众生事业之智者。

  ③如其方便办所作:《广论译释》:“如同在大海中取宝的时候,以善巧顺利地渡过了彼岸一样。”

  ④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有智慧者善解修证菩提方便,不畏艰难,以坚定毅力,勤奋努力,成办一切利生事业,犹如在手掌之中。威:威严,具威光,不畏艰难及恐惧。坚:坚定的毅力与志愿。策举:鼓舞勤奋努力。

  ⑤少分相似功德:指“于奢摩他品稍得住心”。(《广论》卷十)

  ⑥或生少分真实功德:指“唯应修空,余不应修”。“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广论》卷十)

  ⑦全无所至:所至,指成就。谓什幺成就也没有。

  第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一发胜解力,二发坚固力,三发欢喜力,四暂止息力。  今初

  诸论中说,①欲为进依,此中胜解即是欲乐。须发此者,②如云:「③我从昔至今,于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胜解如何而起者,⑤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诸论又说信为欲依,以从⑥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此是思惟诸总业果,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一一功德毕竟圆满,必须经历多劫修习,不见我有净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我实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发。⑦如云:「⑧我应除自他,无量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经诸劫海。未见我有此,断过精进分,堕无量苦处,我心何不裂。我应勤引发,自他众功德,然修一一德,须历经劫海。我终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将⑨难得身,空弃实奇哉。」

  ①欲为进依:欲乐为精进之依止。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我从昔至今,于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

  汉译《入行论》:“我由昔时及今日,于如来法舍胜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于法舍胜心。”

  《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由我往昔现今舍弃对于善法坚决信任之胜解,今为生死衰损所困,有如此者,孰有智者欲免衰损而舍于法胜解?应于法生胜解也。”

  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此是《月灯经》所说也。”

  ⑤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知胜利及过患,能生决定信。

  ⑥二种:黑白业果。

  ⑦“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⑧我应除自他……我心何不裂:《入行论广解》(一四四页):“我应摧自他无量之罪,发心之时,曾作如是誓言故。摧罪之时,随于一一之罪,亦须修对治经于劫海方能消尽,能尽罪业之精进行于我未见纤毫,仅修彼对治尚不能忍耐,须受恶趣之苦,故是无量苦处,我于此何故心不碎裂,言我心逼恼也。”

  ⑨难得身:指暇满人身。

  坚固力者。谓于何事发起精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其因相者,以于中间弃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于现法中增长众恶,于余生中增长苦果。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②如云:「先应观加行,应作不应作,未作为第一,作后不应退。余生亦成习,当增诸恶苦,障余及果劣,此亦未能办。」是故愿令誓愿究竟,应修三慢,③如云:「于业惑功能,三事应我慢。」其业慢者,谓自修道全不赖他为作助伴,唯应自修。④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亲友书》亦云:「解脱唯依于自修,非他于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当自修,不希望他,与慢相似,假名为慢。功能慢者,谓诸众生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义,况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义而勤修行。⑤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又此诸人于下劣业且勤不舍,我今此业能引妙果何故不为,作是思已而正修习。⑥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然修此二,非轻蔑他而自憍慢,谓应观为可悲愍相,无慢杂糅。⑦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由念我能,余则不能,与慢相似,假名为慢。

  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故其所作终无圆满:《广论译释》:“又因为思念前者是所做之事,而未能修成其它一切善业,又从前者的事情中退出后的缘故,前者事业之果极为低劣,此事也未究竟圆满,所以,所做的诸事,终无成就。”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初于自力应观察,是应起行或不应,不应起行即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他生仍复如是行,罪业苦根咸增长,作余事及得果时,终无成就趣微劣。”

  《入行论广解》(一四七页):“于事趣入之初,应善观自心预备有无能力,若能应起行,若不能不应起行,宁不起行;既起行已,未达究竟,不应中止也。

  既起行已,又复舍置,有过,何耶?由昔如是行为缘,令其他生串习舍弃中止,成失坏誓愿之人,结果罪及异熟苦增长,以后从事别余事业,得果微劣,经历长时,余事亦不能成办也。”

  《译注》:“‘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凡事,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搁置;如果开始实行了,就不要放弃退缩。否则来生修善时,也会习惯性地半途而废,或因违背戒誓而增长罪恶和苦果;而且弃而复修的善业及其结果,也将变得很糟,甚至于迟迟不能完成。”

  ③如云“于业、惑、功能,三事我应慢”: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八页):“既趣入其事,于所作事业,所断烦恼及作止之能力三者,应修我慢,发大雄力,勿退缩也。”

  ④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⑤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八页):“利有情事不观待他,我应成办。世人由烦恼力,自无自在、自利尚不能成,不如我能勤修利他善法,待他无益,利他之事,一切我自为之也。”

  ⑥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⑦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如石法师《译注》:“但是也不要因为傲慢好胜纔去修善,修学善法时,最好是不杂丝毫傲慢之心。”

  烦恼慢者,谓①一切种轻毁烦恼,我当胜此,终不使此有胜于我,为欲摧伏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坚稳。②如云:「我当胜一切,不使谁胜我,诸佛狮子儿,应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虽小亦能为害。③如云:「④若遇死毒蛇,乌亦如鹏鸟,若我太软弱,小罪亦为损,⑤怯劣弃功用,岂能脱匮乏。」霞惹瓦云:「⑥弃法之乐,较往昔乐全无过上,于现法中若弃正法,应思当来所受诸苦无有边际。若自不能勤加功用,⑦烦恼亦必不觉悲愍,⑧对治不说汝不能修,我自圆满,诸佛菩萨亦不能救。」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虽大,不能为障,是故应须发起慢心。⑨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若不尔者,修行之人为罪所胜,犹愿战胜三界烦恼,实为智者所耻之处。⑩如云:「我为罪所胜,胜三界可笑。」此由轻毁诸烦恼故,欲为摧伏,故假名为烦恼我慢。诸作释者虽有异说,然觉此说与论相符。如是应断希望于他,当擐誓甲愿我自作,此复觉其非余所能,唯我始能自负其任。如是见已,正修之时令心坚固,唯应向外摧伏烦恼,不令烦恼向内摧伏,更思中途弃舍誓愿所有过失。善思择已,随所作事,一切誓愿悉愿究竟,乃至未获坚稳以来净修其心。

  ①一切种轻毁烦恼:任何情况下,轻视、摧毁烦恼。

  ②如云“我当胜一切,不使谁胜我,诸佛狮子儿,应住此我慢”:《入行论·精进品》卷七。诸佛狮子儿,谓我为佛子。

  ③“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若遇死毒蛇,乌亦如鹏鸟,若我太软弱,小罪亦为损:

  《译注》:“乌鸦遇弱蛇(当乌鸦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行勇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同样,如果我对抗烦恼的信心太脆弱),反遭小过损(那幺就连最轻微的烦恼罪行都会侵害我)。”

  ⑤怯劣弃功用,岂能脱匮乏:《入行论广解》(一四九页):“若意乐怯弱,于成办二利,舍弃精勤,(云何能免于困厄)何时能从是困厄分住,而得解脱。”

  ⑥弃法之乐,较往昔乐全无过上:贪图逸乐而抛弃正法,然此安乐比诸往昔曾受人天之乐,根本比不上。

  ⑦烦恼亦必不觉悲愍:烦恼也不会对你起悲愍而不作损恼。

  ⑧对治不说汝不能修,我自圆满:《广论译释》:“对治亦不会说,你没有能力修持,我来帮助你圆满成功。”即对治自己圆满对治功能以为助也。

  ⑨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 罪恶”: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卷七:“发起对治力之我慢,且依加行发起精勤,重大烦恼亦不能胜,是故应以坚毅心摧诸罪堕。”障,指烦恼。

  ⑩如云“我为罪所胜,胜三界可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胜三界可笑”,《译注》译作:“何能超三界?”

  《入行论广解》卷七:“若我为罪堕所胜,欲为胜出三界一切之王,是可笑处。”

  发欢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精进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时欢喜而入,已趣入时,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即欢喜力,故应引发。应发何等无饱之理,①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着其事业,喜此业无饱。」谓应励力发起喜心,如同小儿游戏之业,无饱足心。又如乐果无所饱满,其因之业亦应无饱,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预且策励转,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②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③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如锋刀蜜虽亦略有甜味可尝,但若之必能割舌,可爱欲尘虽与现前少分安乐,然生现后极大痛苦,其受用者尚无饱足。况诸资粮能与无罪现前久远无边安乐,何应饱足。如是思已,应当发生无饱意乐,故为圆满所修善业,④乃至未生如日中时,日炽诸象趣向可意莲池之心,应善修习。⑤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①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着其事业,喜此业无饱”:《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菩萨行译注》:“如童逐戏乐(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般),所为众善业(同样,对于任何该做的二利善业),心应极耽着(我们的内心都要非常地热衷与投入),乐彼无餍足(乐在其中,永不满足,得失尽忘)。”

  ②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前二句指世人,后二句指菩萨。

  ③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世间人贪求五欲,像蜜蜂贪食刀刃上的蜜汁一般,尚且永不满足,况施等福德能引生命安乐和寂静涅槃的善业果报,何厌之有?(《译注》择义)

  ④乃至未生:未圆满之前。

  ⑤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泽《入行论》:“如象夏日行当午,遇清凉池即跃入,如是为成所作业,于彼事业应趣行。”

  暂止息力者。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休息无间仍发精进,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于上胜更发精进。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若以前德而为喜足,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此又显示发精进规,谓应俱断,太为炽然,功用过猛,及太散缓,当恒相续如③瀑流水。④吉祥敬母云:「修殊胜德时,尊曾无急缓,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应如绛巴之逐盗者,初先预备,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如是缓追,又须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进,走至极乏,坐不能起,等同未进。」

  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身心疲极时,为了持之以恒,应该暂时把事情搁置。为趣入余善行故,事情完成,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不应以此喜足)。(《译注》择义)

  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广论译释》:“后一项的善行极为重要,若对前一项善行感到满足,而不精进,就会障碍修证众多的殊胜功德。”

  ③瀑:音“铺”。

  ④吉祥敬母:马鸣菩萨。

  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广论译释》:“在因位修持时,世尊没有过猛和太缓,世尊的殊胜功德,没有前中后,优劣的次第可分,是没有区别的。”尊:世尊。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