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十章 发殊胜菩提心 第一节 2 舍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十章 发殊胜菩提心 第一节 2 舍无量心
「舍」,是舍下对仇敌的怨恨,对亲友的贪爱,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对于曾经在轮回中作过我们父母的众生,生起没有分别、平等的慈悲心。
◎平等舍
「舍」,可称做「平等舍」。因为只讲「舍」的话,很难明白「舍无量心」的真义;如果讲「平等舍」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因为,慈悲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发心,而平等舍的无量心,是让我们航向慈悲大海中最正确善巧的方法;有了平等舍之心,修慈心、悲心和喜心时,才能无量无边,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不受个人喜怒哀乐偏颇执著的限制。所以观修四无量心时,一定要先从「平等舍」开始修起,才能达到真正无执的慈悲。
要做到无执的慈悲,就是修「平等舍」——「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舍」是「放下」,「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好」及「不好」的「执著」,对众生平等看待。
一.如何学习「平等舍」
刚开始练习「平等舍」的时候,可以找一个道场或是佛堂等比较清净的地方,听闻佛法,参与共修。因为受到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加持时,会有法喜的觉受,所以,如果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人,就将这种觉受拿出来运用,发出慈悲心来对待他,这样慢慢来训练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由自己最讨厌、最嗔恨的人做起,将他们转化成和我们没有利害、喜恶关系的一般众生,对境不起嗔心;然后想想这些众生,在过去生生世世轮回中,和无数众生一样,都曾作过我们的父母亲,和今生的父母一样爱护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对我们所喜欢、所厌恶的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一切众生,都会生起同体大悲,平等去看待。如果一时没有办法生起平等大悲,就要不断重复这样去想。时时这样去想,就会从内心慢慢放掉对敌人的嗔恨心,放松对亲戚朋友过度的贪恋,让贪爱和嗔恨的强度,慢慢平缓下来,以至终能以平等心,欢喜对待每一个众生。
二.无明的舍
修习平等舍时,内心是涵蕴着无尽的慈心和悲心的,如果「平等舍」中没有慈悲,就会形成所谓的「无明舍」。「无明舍」是什么呢?持「无明舍」心态的人,没有慈悲心,认为既然众生平等,那么,所有的亲戚、朋友仇人等等,和他都没有关系,众生的生死解脱不关他的事,以表相的不贪、不嗔的无明概念,将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地舍弃,这就误解「平等舍」的意义,这是不正确的想法。
◎亲仇业缘不定
要明白平等舍的无量心,要先认知「世事本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以一切现象都在变化。亲人和仇敌,和我们不会是永恒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是你的敌人?永远是你的亲人或朋友?亲仇关系在无常中时时转换。如果我们明白亲人仇敌和我们之间的业缘,就会减少爱恨交织的执著。
以轮回和因果来看,今生我们所贪恋疼爱的人,可能前世是我们的仇敌;今生我们讨厌的人,可能过去世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常常以为,亲人和我们所喜欢的人一定会爱护我们,帮助我们;仇敌或我们所讨厌的人会伤害我们,其实并不一定。这些好坏状况通常都是依据个人喜恶标准而定。这些认定标准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当然不是。如果以佛法业缘的关系来讲,前世我们曾经亏欠过的人,有时会转生为我们今生的小孩和后代的子孙,变成最亲的家人或朋友;而过去世我们没有亏欠的人,这一世的关系和我们比较疏远,这是因为没有业债的关系。
一.口食父肉石打母
印度的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中午,有弟子请他去应供。他过去托钵应供的时候,在路上,看到有一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嘴中吃着刚钓上岸,被烤熟的鱼;她吃完鱼肉以后,把鱼骨头丢到地下。这时,有一只狗跑过来,吃她丢下的鱼骨头,那个女人看了很不高兴,就拿起一块石头打那只狗。
迦旃延尊者看到这个情形,一下就笑了出来,跟随在后面的出家众觉得很奇怪,平日端严肃穆的尊者,为什么现在忽然笑了起来呢?就问他说:「大师,你为什么这样笑呢?那女人打了狗,应该要对那只狗慈悲才是啊?」
于是,迦旃延尊者讲了像诗一样的四句偈:「口食父肉石打母,怀抱仇杀之怨敌,为妻啃食夫之骨,轮回之法诚堪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女人口中吃的鱼,过去世曾经是她的父亲;她用石头打的狗,过去世曾经作过她的母亲;她胸中怀抱着的小孩,是她前世所杀的仇人,因为恶业所造的业缘,现在要她还债。她过去世的母亲投胎为狗,啃着她父亲所转生为鱼的骨头,妻子贪恋丈夫,就好像狗贪恋鱼骨头的业缘一样。迦旃延尊者觉得世间轮回之法实在很好笑,所以笑了出来!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她的父亲死了以后转生为鱼,她的母亲转生为狗,前生被自己杀掉的仇人,现在变成她的小孩,要她费尽心力来照顾。可是不明白因果业缘的人,怎么知道呢?所以,如果了解因果和业缘不可思议,对一切众生实在不需要有任何亲疏、爱恨、喜恶和好坏的分别啊!
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小孩,就知道他和你有什么业缘。有的孩子一辈子向你索取,一直伸手向你要、要、要到你老为止;你则不断的舍,不断的给,他还是理所当然不断向你要,要到他自己当了父母亲以后,他就开始要还他自己的债。他的儿女和他以前一样,一直向他索取,他就不断向下付出喔!最亲的人不断向我们索求的时候,我们都会拼命地给。可是如果是外人向我们不断要求,我们就会生气了。所以说,轮回中的业缘,从外表上看,是看不出真相的。
二.藏王赤松德赞之女莲花光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藏王赤松德赞,他曾经把莲花生大师迎请到西藏弘法。他有个女儿叫做莲花光,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国王请莲花生大师做超度,超度完之后,国王请问莲花生大师说:「我女儿应该是非常有福报的人,宿业清净,能生为王室的公主,而且能够见到像真佛一样的您,可是竟然那么年轻就往生了,看来又好像没有福报似的,请大师指示!」
莲花生大师回答说:「你的女儿不是因为宿业清净而生在皇室,也不是因为有福报而由我来超度。」国王说:「到底是什么因缘呢?」莲花生大师就告诉他过去世的因缘。莲花生大师说:「过去世我莲花生大师、大堪布菩提萨埵和你赤松德赞三个人,曾经一起盖一座夏容卡秀佛塔(尼泊尔的波达塔,是名闻世界的一座大佛塔)。我们在盖那座佛塔时,你的女儿莲花光当时是一只毒蜂,叮在你的脖子上,你一不小心,一巴掌打死了它,由于这个命债业缘关系,现世投胎做你的女儿。她以夭折让你产生很深的伤痛,要你偿还这个业债。」赤松德赞国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也会因为业缘而生出这个后代,要他偿还业债,何况我们一般凡夫呢?
由此可知,我们欠众生的业债,往往是利用和我们很亲近的关系来偿还的。不管是冤家,或是亲友,多半是债主喔!业力上的债主往往是真正的近亲。所以,对于现世我们贪恋、喜爱,或是讨厌、痛恨的人,真的很难还原和我们关系的原貌。所以说,喜恶爱恨是没有绝对的!
三.亲仇之间
有时,当亲人生活得很快乐,很健康,平安顺利,或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会为他们高兴,会觉得很放心;如果他们痛苦或不如意时,我们看到他们受苦,心里觉得比他们还苦,但他们却认为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如果我们在生活上遇上困难,想请他们帮助时,他们有的却吝于付出。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有时会为了钱财,杀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姊妹,这样的人很多。而有的人会因为家人之间过度缠黏束缚,往往为了满足亲人的欲望,想方设法,不择手段,拼命追求名利,无形中累积很多罪业,阻碍修习正法的机缘,没有办法修行,这样的亲人所造成的伤害,如同仇人一样,不是吗?
四.逆增上缘
有时,真正愿意为我们付出的人,反而是一些和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关系的人,甚至是我们所认为的仇人。事实上,这些人不一定把我们当敌人看待,也不一定会伤害我们。有时候只要用一些恰当的沟通方法,或是善巧的语言,很快就可以尽弃前嫌,变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或亲人,帮助我们。
仇敌和魔难对我们的伤害和打击,有时也会带给我们非常多的福报。很多人因为遭受现实生活中的灾难和逆境而成熟,比如,经历感情上的挫折,家庭关系的破裂,生离死别的痛苦,或是身体受重病折磨,事业的失败等等,为了要超越这些深层的痛苦,而激发出无比的力量,从这些逆境中,向上增长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反而会带来非常多的功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增上缘」。
有些人在今生一直没有机缘遇上佛法,却在逆境来临时,为了想要脱离痛苦,而产生对世俗的厌离之心;有了对世俗的厌离心,就会想要出离轮回,要出离轮回的解脱之道,就只有依靠佛法僧三宝,因而趋入佛门,学习佛法,这时就会开始带来很多的福报。因逆境冲击,反而增长智慧和心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带来逆境的人,感谢那些背叛我们的朋友、骗取我们钱财的人、伤害、打骂或背弃我们的人,两舌或恶口挑拨是非的人,甚至给我们带来病痛的病毒等等,这些痛苦的因素,到最后都变成对我们最有意义的众生。
反过来看,因为对朋友、亲人们过度贪爱执著,我们会顺应着他们,眷恋世俗的安乐,追求名闻利养,这种因缘到最后会让我们累积更多的恶报,种下堕入恶趣的种子。今天我们认为最亲的亲人,明天可能会为一件小小的事情,马上反目成仇。以前的时代,大家讲求伦理道德,大部分的人都很孝顺,现在情形不一样了,伦理道德都颠倒了。当父母年纪大了,很多人不亲自照顾,把父母放在养老院里。有些人移民世界各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在哪里,连父母亲的长相也忘记了,这种人也很多。孰亲孰仇,实在没有办法用好与坏来分别。
所以,对于我们从小习惯学会对亲人与敌人的二分法,现在必须要重新调整,要以具有慈悲的平等舍来看待了!但是,这并不是要你离弃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是要你一厢情愿地亲近怨恨你的仇敌,而是要在内心中放下对他们爱恨的执著;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分亲疏远近,爱人或仇人,一律都视作现世父母,以慈悲心不断反复来练习平等舍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十章 发殊胜菩提心 第一节 3 慈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