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2.贪与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丹增卓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2.贪与乐

  『贪欲、挫败与自我禁制』:

  我们皆是居于欲界,从早上醒来的一刹那开始,直到晚上入睡的一刹那,甚至在梦境之中,我们皆受贪欲所驱使。我们的根门各自寻求本身所需要的食粮。眼根渴望目睹悦目的形态及颜色;耳根欲听闻悦耳的音乐;鼻根爱嗅芬芳的香气,对难闻的气味嗤之以鼻;舌根好尝珍馐百味;身根触觉不断追求接触各式各样的事物,由于追求感官刺激的贪欲极为根深蒂固,所以若我们与色、声、香、味诸境隔离一段长时间,我们便开始会对这些事情产生憧憬幻想。

  我们的贪欲并不止于所见、所闻、所嗅、所尝及所触的事物,我们的心识本身亦像舌根渴求尝味一般,跟随思想念头而奔跑,我们费尽心思追求知识、名声、安全及满足等抽象概念,它们似乎就像能被我们把玩于掌中或举目可见的事物一般。贪欲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令人质疑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有一些不是由贪欲发动。无论我们所处的是什么环境–不管是工作、运动、甚至精神上的追求,皆是某种驱使我们要争取成功的贪欲形式。贪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以大多数人皆认为无欲无求的生活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

  处于一切贪欲背后的便是追求快乐的愿望。我们所有人皆希望获得快乐,尽管我们难以给快乐下定义–纵使微不足道的痛苦失望亦无人愿意忍受,所以就这一点而言,绝对是人人平等的。假如我们细心审查一下,便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不是由追求享乐之欲发动便是由希求离苦之欲所发动。

  尽管我们的愿望只是求乐,但是我们的生活仍然充满着痛苦及不满。我们辛劳工作所得来的奖赏,不是由于遭逢突变而失去,就是被人偷走或不能再令我们快乐。我们深爱的丈夫或妻子在一瞬间即会变成自己的深仇大敌,又或因为突然逝世而令我们变得形单只影,往日梦寐以求的工作职业,逐渐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耗尽我们的精神时间,令我们心力交瘁。我们的声名每况愈下,光滑的皮肤渐渐出现皱纹,智力变得愈来愈迟钝。在这些情形下,所追求的快乐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掌握,似乎我们愈是希望追求更大的快乐,便会变得愈加痛苦。所以,从这种观点看来,生命就好像是一场无意义的竞赛,我们致力寻求快乐,但到头来却令自己晕头转向,最后终于筋疲力尽,郁郁而终。

  许多哲学家及精神导师曾谈及这种失望不止的循环流转状态,而且还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个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些甚至仅提出如何忍受的方法。例如,释迦牟尼佛便把这种流转不息的不安状态称为「轮回」,轮回在梵语的意思是循环流转,还开示了众多不同的方便法门,让自身能于生死轮回之中获得解脱。在佛陀的芸芸教法之中,指出我们所有一切麻烦及不安的根源乃是来自「无明」所引起的贪欲,若把这些内心的渴爱贪欲完全断除,便是证得「涅槃」或解脱。

  由于我们的眼、耳、鼻等根门乃是步向贪欲的大门,所以那些志求止息这种痛苦轮回流转,证得解脱涅槃的人,皆被鼓励要对五根抱着极不信任的态度。五根既被视为能对心灵施加有害操纵之罪魁祸首,所以必须以极其谨慎的态度来看待它们,故此奉行这种个人解脱道轨者的行为操守,皆以极度自制为其特色。这类修行者会在各根门设置一位公正严明的守卫,它会对任何欲进入其门者提高警惕,绝不掉以轻心。譬如,当某种可爱贪境出现时–像相貌迷人的男子或女子–这名守卫便会通知行者要对这种玄人魔法的危险性慎加防范。当我们依循这种修学方式行持时,便是与盲目追逐贪境而误堕苦恼不安境位的习性战斗对抗,但透过自我教导,专注观照彼境的各种面向,便能减低我们对它生起的贪爱。例如,我们凭着观照人身的不净分来损减对美丽异性的渴望贪求,这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不让贪欲惑乱自心,所预期的果位是达至不受命运变迁扰乱的平和安宁境界。

  虽然,若与那些修像密续一般实际运用贪欲势力的法轨相比,这种谨慎殷重的修法却被视为低下,但不代表这类法门一文不值,反而,这种法门最重要是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回遮我们的贪执,舍离那些扰乱自心之境物。但无论如何,若我们处理贪境之法唯是舍弃远离,那对于修持所能达至的境界即会造成一种严重的限制。

  密续的法门极为与别不同,由于密续知道从自身贪欲所生的大力,可作为修道上不可缺少的能源,所以并未把喜乐及贪欲视为某些要不惜任何代价弃而远之的东西。由于目标正是证悟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潜能,因此,密续试图把一切经验觉受转化为成就之道–即使所生起的经验是如何非宗教。由于我们现时的生活确实与贪欲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所以假如我们希望把生活转化为某些卓越的事情,就必定要利用贪欲的庞大力量。

  密续的逻辑实在极为简单易明:我们平常的喜乐经验皆可用作达成法界或觉悟妙乐经验的资源。心的德性经长养后即能自然引生某些与它们本身相类似的德性,且不会与本身的性质相违背,此理于善恶两类心态同样适用。同一道理,不满本身永不能变为满足;痛苦亦绝不会自动发展成快乐。依照密续的见解,我们是无法期望透过有计划地加深自己的痛苦来达成整体的目标及圆满的安乐,这种做法与事物的实际运作方式相违。只有凭着目前经修习所生起的微薄乐受,我们才能够在未来达证这种平和安乐的究竟目标;同样,唯有透过善巧运用贪欲的力量并建立起体验我们可称之为真实喜乐的习性,我们便有望证得恒常无尽的安乐及充满荣耀的喜悦。

  『宗教与舍弃快乐』: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享乐与宗教修道之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人们来说,宗教是意味着拒绝或舍弃生活中的惬意部份,宗教似是说无欲无求,违反自然,不可随情流露,所以难怪宗教组织会这样恶名昭著。宗教本身非但未成为一种超越自我限制的法门,反而被视作一种极沉重的压制方法,假若我们是真实希求自由解脱的话,那么它就只是另类要克服的迷信形式。不幸的是,许多社会皆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压迫及操控的工具,因此证明了这种粗略的判断是正确的。

  某些压抑或约束我们的基本人性的宗教观点,不但受到其批评者所支持,而且许多宗教修行者亦同样遵从。许多人认为否定纯朴的人类天性便是依循宗教戒律的正统方法,由于他们认为受苦是有实际的价值,所以对享乐变得甚为顾忌,他们认为:「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修行者,怎可以这样逍遥快活地过日子。」尽管他们的目标本来是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恒久安乐,可是他们却把否定每天生活的乐趣视为必要。他们把喜乐视为心灵发展的障碍或绊脚石,所以只要他们偶尔感受到一点快乐,便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连吃一小片巧克力也会认为自己贪得无厌,罪孽深重!这些人把自己紧缚于内疚及自责的死结中,而没有去接受及享受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经验,心里老是想着:「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正在挨饥受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我又岂敢自求安逸!」

  然而,这些态度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对快乐感到内疚,我们只是错在执于一时的快乐并寄望它们能带给我们究竟的满足。事实上,这仅是另类的执著形式,仅是把自己封闭于我们是谁人及我们能变成什么等有限观点的另类方式。这种内疚是精神上的颠倒扭曲,绝对不是正确的宗教态度,倘若我们确实满足于自身的处境–面对顺境逆境同样能够感到安乐平静–这类自我约束的修持也许还有点实际的价值。虽然,它可能有利于巩固我们的出离心或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却鲜有为了正确的理由而剥夺自己的东西,由于我们认为痛苦本身是有某些真实的价值,所以我们强迫自己挤身于痛苦的状态之中,不过这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若我们在痛苦之中打滚,后果只会令我们苦上加苦,反之,若我们知道如何远离贪执或内疚等污染心态而享受快乐,便能把这种经验的层次发展得更为深入,最终还能达成存在于我们的圆满人性中的那种不可思议之乐。

  假如我所批评的这种令人害怕的自我禁制方法确是错误的话,那什么才是那些立志证悟自身最高潜能者的善巧方便法门?一言蔽之,这就是令心灵尽可能恒久安住于一种平和安乐的状态中。我们应努力尝试培养更深入的了解层面,更善巧更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身心力量,成就更高上的喜乐及更美好的生命,而不是任由自己跟随执著、不满、惑乱、苦恼及内疚等习惯模式流转。这种方法远比竭力压抑每日每天的感受来得有意义,这就是密续的逻辑思想。

  『佛陀与享乐之道』:

  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生平的一个阶段,清楚说明了的运用生贪之境胜于遮止彼境的自我禁制方法之处。当他在二十九岁舍弃被保护隔离及万千宠爱的太子生活后,便开始一心一意追寻灭苦之道,佛陀–当时仍是悉达多(一切义成)菩萨,从事了非常极端的苦行戒律。就像今日在印度的某些行者仍然实行的苦行一般,他企图战胜及降伏自己的身体官能,籍此断除苦恼不安的根因。他禁绝饮食及其他能令身体舒畅的事情,最后导致他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就这样经过了六年的自我剥夺虐待,他终于领悟到这种方法是无果可得,这样做法除了令他的身体衰弱得难以思想及无法神志清明的禅修外,实不能令他步向所追求的殊胜目标。

  到了这个地步,他决定放弃这种固执僵化的修法,转而依循另一条更适宜于精神发展的道路。据佛陀生平的传统记载,他终止了长期的禁食苦行,接受牧羊女善生所供养的一餐乳糜粥。这餐乳糜粥对其身心的影响可谓非比寻常,令他的身体回复力量,神志清明安乐。由于身心的力量突然恢复过来,所以不但令他的决心增强,更令他达证自身的目标–圆满正等正觉–的能力增长。事实上,他仅在菩提树下禅修一夜后便证得圆满解脱,正正表示他舍弃过去的苦行的时机已经成熟。从续部的观点看来,佛陀这些生平事迹证明了用欲为道远比严厉自制之道来得深邃有效。

  当佛陀成为一位堪能引导一切根器各别的行者取得成就的得道大师后,有一位帝王请求佛陀开示一条适合那些身负社稷重任的人修持的道轨,他对佛陀说:「我既然身为君王,便有责任保国安民,舍弃他们实为不对,我不能像你一样放弃一切,长居山林,过着苦行的生活。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利用王族生活来修道的方法,假如你具有一种能够把我每天所作的帝王行为转为道用之法,请为我开示。」佛陀回答国王说:「大王,确实具有这种方便法门,此即密续修法,依这种法门修持既能继续履行你的职责,亦无需放弃任何王族的快乐。」佛陀事实是要告诉国王,在他尽情享乐的同时,仍然能够朝着菩提觉悟迈进。

  佛陀传授给这位帝王的教法便是《时轮续》,此续与其他续部教法的传承法统,代代相传,从未终断,其影响力迄今未替。既然无数的印藏行者皆曾依循这些妙法证得圆满觉悟,那么西方人亦必定能由同样的方法获益,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日的修道』:

  密续与西方人的根器性向特别相应,因为它是一切道轨中的最快速的道轨,所以密续,对于喜爱立竿见影。快速见效的西方人,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密续之道,本来就是一种转化之道及能量转化主义–至少是在物质层次上–所以在西方世界实在是易于了解。最后,大部份心灵之道,均认为这个人欲横流的时代乃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但是在密续修持中,贪欲乃是一种能帮助我们达至无上目标的燃料,所以这种环境反而会有实际的助益。也许唯有像密续这般,重视亲证体验而非盲目接受的道轨,才能唤醒我们远离自我毁灭的模式并给予我们圆满实现自我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若我们欲要由此道取得真实的利益,那就必须要澄清某些要点。首先,我们修持密续的发心动机一定要愈清净愈好,这点下文将会做出详尽的讨论(见第6章),现在只要知道这点就已经足够:就是我们的发心若着重于自利,这样便绝不可能获得密续的无量义利。只是在一类人身上,密续的修持才会见效,这就是主重利他,并了知能成办此利他目标的最快速有力之法乃为续道的行者。

  第二,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及自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地勤力修习。许多人这样想:「密续既是至高无上之道,实无需费力修持种种基础前行。」然后便趣修最高级的教法,这种做法不但狂妄自大,愚蠢无知,而且非常危险。任何怀有这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态度的人,是完全没有资格接受密续的教授。

  最后一点是必须有能力把密续的本旨,及往往与其纠缠不清的文化形式做出清楚的分别。我的意思是指西方人若以自身的外表及行为酷似西藏或其他东方人而自矜,实无任何益处可言。学习用某种外邦语言来念诵启请文,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实现我们的无上人类潜能的方法,用一套文化习俗取代另一套文化习俗,从中并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价值。停滞在这种表面层次的人,其修行最终除了迷惑混乱外便一无所有,他们对自身一无所知亦不懂得自己要怎样做。当然,在这个密续教法,由东方传至西方的时代,透过学习西藏的语言及其他事情确实可以大有所获,但私意认为我们心中必须紧记,密续是一件远比语言及习俗深奥的事情。密续要教导我们的是一种远离所有限制自我认识,及知道何去何从的作用的方法,若我们能以明辩对错的睿智,及敲骨取髓的坚定决心修学这种殊胜妙法,我们必得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带来人所共求的圆满心灵安乐。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