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普陀山中谒观音(郑国铨)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4日
来源:   作者:郑国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普陀山中谒观音(郑国铨)

   [西安]华夏文化,1995年第1期

  49-53页

  【作者简介】郑国铨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普陀山的名声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真可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老太太遇到为难之事,脱口而出念道“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小孩子们也从《西游记》中知道,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灾难无法对付时,孙悟空就驾起斤斗云到普陀山紫竹林中求助观音菩萨,只要观音菩萨出场就能逢凶化吉。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至今中外游人和香客如云,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一、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崛起在浙江东面波浪滔滔的大海中,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菱形小岛,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碧海环绕,小岛罗列,山海相连,风景奇特,古人云:“山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

  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滥觞于唐宋年间,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取道宁波渡海护送回国,出海不久就遇到了狂风大浪,想尽各种办法也无能前进。据神话传说,当时海面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惠锷和尚的去路,使得他百般无奈。惠锷恍然领悟:这一定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去日本吧!就合掌祈祷道:“如我国众生无缘见到菩萨,当在此处建立精舍。”祷毕,海面风平浪静,铁莲花也消失了。惠锷就把船停靠在岛边,上岸与当地居民说知此事,一同建起了观音寺,名之曰“不肯去观音院”。为了使观音菩萨在这里永久定居,还得从佛经中找到根据。据《华严经》中记载,“观自在菩萨在普陀洛迦山”说法。这里既是观音菩萨定居之地,所以就定名为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便叫洛迦山。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还有赖于皇帝的权威。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为“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赐“圆通宝殿”匾额,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菩萨,正式钦定这里为观音菩萨道场。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曾对普陀山赏赐金银,进行修缮和扩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八十余所。这个海天佛国知名度很高,不仅誉满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在普陀山众多的佛寺中,最著名的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称为普陀三大禅寺。这里的风景点数以百计,其中有著名的“普陀十二景”。

  普济寺坐落在灵鹫峰麓,它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为历史悠久的开山祖寺。这里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寺中有十大殿、十七堂、十二楼、四轩,规模宏大。圆通殿为观音菩萨正殿,高达20余米,宽47米,黄墙琉璃瓦顶,显得气势非凡。殿内正中供奉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周围端坐着观音三十二化身,造型精美,金碧辉煌。寺前的海印池,种植莲花和养鱼放生。池中建八角亭,东有永寿桥,西有瑶池桥,将池一分为三,景色古朴雅致。每到夏季,绿荷红莲相映,满池因之生彩。夜间到此,如遇风静天高,朗月影落池中,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欣赏莲池夜月,还有深层的佛教寓意。莲花破污泥而挺立,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以莲花来比喻“成佛”。观世音菩萨就像是证得佛性的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莲花部主”,因此海印池也就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了。寺院周围古木葱茏,这里水、桥、塔、林与古刹相互照应,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构成这一开山祖寺的独特风貌。

  从这里沿着大路上行,就可到达光熙峰下的法雨寺。法雨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寺院依山凭险而建,层层逐渐升高,占地9300平方米,殿堂楼阁整齐完美,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极为幽静,漫步进入山门,宛如来到天宫。寺内有著名的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朝故宫拆迁来改建的。殿宇巧构宏制,顶上穹隆呈拱圆形,上面正中盘有苍龙,下面悬挂一个珠球,四周悬着八根椽子,上各雕以昂首舞爪的蟠龙,构成九龙争珠之状。这样的殿顶造型设计,真可说匠心独运,为世所罕见,堪称为一绝。寺前有青玉涧和海会桥,置身此间可观赏海景。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登一千多级石阶,爬上了佛顶山,前面就是慧济寺。寺院掩映于丛林之中,四周可览碧海,时有云雾缭绕,景色秀丽清幽,给人以身临佛国之感。寺内外多古木异卉,特别是一株普陀鹅耳枥树,这一极珍贵的观赏树木,为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被称为普陀山的一宝,受到了精心的重点保护。寺下面的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字,点出了普陀山的特色。寺东南为白华顶,是普陀山的最高处,登临此处,可鸟瞰全山,能极目海天,景色变幻无穷,“华顶云涛”也是普陀一景。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游普陀山,曾在这里看到了“海市蜃楼”,为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写了《游普陀山志奇》,其中记述了他的所见。这篇游记上盖有孙中山的“月白风清”印章,至今仍珍藏在普陀山文物馆里。

  普陀山四面环海,东南面多海岛奇观。“千步金沙”,位于普陀山东海岸,因其长度约为千步而得名,实际长1500米,宽约百米,是普陀山最大的一处沙滩。它平坦、柔软,沙粒极细,不沾人脚,宛如宽阔的大金毯,人们赞赏它“黄如金屑软如苔”。碧海金沙,展示出海岛的秀美。千步沙、百步沙和金沙,不仅是观景听潮的好地方,而且又是最理想的游泳场。夏天,跃入这里的大海之中,身心与佛海渐渐交融,定能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净化。

  普陀山多洞穴,沿海岸边有洞景奇观十七处。潮音洞高达7米,宽约5米,日夜吞吐海潮巨浪,声如雷霆轰鸣。人不能进入此洞,洞上围着石栏,只能凭栏俯视,洞内岩石犬牙交错,奇险之状清楚可见。当海浪涌入洞穴,浪石相击,忽吞忽吐,势如蛟龙腾跃,令人惊心动魄。梵音洞也很著名,洞高达十多米,两侧崖壁如门,岩台峭峻,洞穴幽深,曲折通海。海潮汹涌入洞,声如虎啸龙吟,使人为之悚然。潮音洞和梵音洞同为听潮胜处,“两洞潮音”是普陀著名景观。朝阳洞位于海岛东面岬角之巅,洞口向着东方海面。每当旭日东升,最先映照洞中,为观日出最理想的地方。“朝阳涌日”,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这里观日出与高山不同,“万顷潮光涌日光,天吴送景出扶桑”,每当红日被潮水涌出的一刹那,是大海的色彩和光芒最丰富最绮丽的时刻,这情景一般人是很难得见到的。

  “海天佛国”,用来形容普陀山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二、观音——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中国神州大地上,佛教众神中观音是最受欢迎的,她给人们以亲切和慈善之感。不仅许多寺庙里供奉观音菩萨像,而且观音菩萨像还深入到不少人家中。一些人家既把观音作为菩萨顶礼膜拜,又把她视为艺术品欣赏。千百年来,观音成了艺术家表现的对象。历代创造出了不知多少观音的石雕、泥塑,其中有的已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历代画家创作的观音像也很多,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不乏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传世名作。

  你看:她多美,秀丽、端庄,文静、娴雅,人们把最美的女人比作观音。她慈悲为怀,关心人间的疾苦,深谙人们的种种心理,真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她佛法无边,能使人们逢凶化吉,满足人们的需求,救人脱离苦海之中。从观音菩萨身上,我们看到了宗教信仰与审美理想的融合。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能“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音信”。据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以大慈大悲为德性。所谓“大慈大悲”有佛门的特定含义:“慈”,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悲”,是怜悯众生,为他们祛除各种苦难。《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者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所以称“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还主张“随类化度”,也就是说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众生的苦难都拯救,所以被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据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和拯救众生,适应各种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情况,可以随机应变为种种化身。佛教徒根据观音有三十三身之说,塑造和绘制出三十三种观音像。我们在寺庙中常常见到的是圣观音,也可说是观音的标准像,头戴天冠,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此外,常见的还有:水月观音,作水中观月影之状;自在观音,一足盘膝,一足下垂,非常自在的样子。千手千眼观音,简称为千手观音,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千手用以保护众生,千眼便于观照世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观音菩萨两边站着童男童女,就是善财和龙女。这两位得力助手,各有非凡的来历,常常帮助观音菩萨,显示出佛法的神威。

  观世音菩萨传到中国后,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中国化,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更适应人们的审美理想。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所谓性别,可以随机应化。东晋以前,我国的观音造像几乎都是男性,以伟丈夫的形象出现。东晋以后,观音开始现身为女相,一度男女观音同时并存。到了隋唐时代,观音菩萨就都成了女身了。这时的观音形象,体态雍容,面貌秀丽,柳眉凤目,樱桃小嘴,鬟髻高耸,斜披天衣,身着罗裙,像是唐代典型的美女。从此以后,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确立了慈祥、典雅、俊秀的女性观音形象。这样的中国化,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也表现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在他们看来,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具有慈母般的胸怀,也应有女性的美,使人们更加感到亲切。同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界限极为严格,妇女喜爱和供奉的观音,自然以女性为宜。

  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像。普济寺除正殿集三十三身观音于一堂外,后壁还有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海岛群塑像,表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佛经故事。法雨寺的后殿,供奉一座男身观音菩萨,这座观音坐像高达8.8米,显示出观音形象的多样性和发展演变,为别处所罕见。杨枝庵中的“杨枝观音碑”活现端庄秀丽的观音形象,她头戴珠冠,身穿锦袍,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枝,袒身跣足,神态飘逸。这一观音像原出自大画家阎立本之手,明代根据此画雕刻而成,被誉为普陀山的一宝。

  普陀山的许多自然景物都和观音菩萨联系着,与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普陀山东南有著名的紫竹林,观音菩萨常常住在紫竹林中。这里的岩石呈紫红色,上面还有竹叶状花纹,因而称为“紫竹石”。紫竹林南面有“观音跳”,石上有一状似足印的洼坑。传说观音菩萨从洛迦山跨海跳上普陀山,就曾在这巨石上落脚,所以至今留下这一足印。又有一说,把观音跳叫做“观音眺”,说是观音菩萨常站在这里眺望大海,足印是这样留下的。在海岛的西部,我们可看到著名的磐陀石,这里有两块巨石相垒如盘。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上面一块巨石顶平底尖。上下两石相接处似接未接,看去仿佛摇摇欲坠,然而千百年来却安然无恙。上石高2.7米,体积达40立方米,有梯子可以登上去,上面常聚集二三十人,始终安稳如磐。此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站在这巨石之上,放眼环眺四周山海,真可谓洋洋大观。每当红日西沉之际,可以看到此石“犹带夕阳红”,“磐陀夕照”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磐陀石相传为观音说法处,石上有“大士说法处”等题刻,也许会使你想象到观音大士端坐上面说法的情景。离磐陀石不远处,有二石形状酷似乌龟,约有十余平方米大,一龟匍匐岩顶回顾张望,一龟昂首引颈缘石而上。据传说,它们原是东海的龟丞相,受龙王的派遣,来这里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神,久久不愿离去,经观音点化成石,就永远留在这里了,称为“二龟听法石”。在西天门下又有一巨石,上刻一大大的“心”字,字内可以容纳百余人,给人以心胸博大之感。传说观音菩萨曾在这里讲说《心经》,所以命名为“心字石”。

  以大慈大悲著称的观音菩萨,来中国后受到普遍的爱戴。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成为审美理想的化身。普陀山这片“观音乐土”,长期以来香火兴旺,海内外的游人很多。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得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的涅槃日,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岛上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阵阵,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

  三、海天佛国的体验

  历代人们都以登临海天佛国为幸事,一旦来到这里,难免伤今怀古,或赞美,或慨叹,各有各的体验。

  在浊浪滔滔的大海中,有这样一片优美的乐土,它给人们的感受最普遍的,是走出尘世到了极乐世界。宋代的王安石在《游洛迦山》中写道:“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表现出他对海天佛国的赞美,认为到此可以洗去尘世的污垢。那景观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多么宜人!那种种灵异圣迹,多么令人神往!令人完全沉浸其中,回归自然,恢复童心。

  普陀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不少旅游观光者进入这海天佛国,深深地体验到“近佛者善”:岛上居民善良平和,乐于助人,民风淳朴。游客进了佛国,也都谦恭礼让,显得彬彬有礼。一些善男信女,腿上戴着护膝,一步一跪地登上一千多级台阶,不辞艰辛到佛顶山上进香拜佛,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个人感情的寄托吧!

  海天佛国虽好,但是对于一般常人来说,却不能不留恋人间。倪贻德在《佛国巡礼》中,展示出了他在普陀山所经历的“从出世到入世”的心路历程。当他刚投入这海天佛国的怀抱时,好像马上就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似的,便忘却了在繁华都市上海的苦恼,喜欢上了这块清净的乐土。然而,住了几天后,看到的多了,感情又起了变化。“普陀,我是再也住不下去了”,他十分地感到都市的亲切:“啊,上海实在是可爱的,我要回去。”他的佛国巡礼就以这样的体验结束。

  普陀山,这海天佛国,毕竟是在现实的人间。佛土并不清净,佛土并不平等!巴金六十年前游了普陀山,在《游了佛国》中描绘了这里的风光,同时留下了这样的感受:“我游历过了一个大商场”。在众多的游人中,有的人看到这海天佛国的一些显著的特色,却意外地获得许多幽默感,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观音怎么成了第一把手”?这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寺院里,供奉在大殿正中的,都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他们的后面或旁边才站着观世音菩萨。唯有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成了主人,供奉在最大的圆通宝殿里,而且神像也最大。这是谁的主意呢?是人间的皇帝宋宁宗。他御赐“圆通宝殿”匾额,钦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于是观音才在这海天佛国里当稳了女皇。由此可见,皇权大于神权。

  近年来,海外游客涌向普陀山。据说,去年比前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中来自台湾、香港和日本、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的游客人数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原因:一是加强了对外宣传;一是改善了旅游环境。普陀山正在发展,必将越来越繁荣。显然,它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规律。

  游览海天佛国,可以感受到人们的一种愿望,也能体验到它和现实的矛盾,加深对复杂的人生的理解。如果真能这样,那就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而且还可以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和超越。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