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藏医文化:藏医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藏医文化:藏医心理学

  一、藏医对心理器官的认识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经历很长时间的进化和发展才达到现在这样高的水平,特别是人的大脑和大脑皮质进化的结果成为精神活动的器官和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生理学充分证明:思维和心理活动产生的器官是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这是谁都不可辩驳的事实,也是大家已经认识的常识。对于藏医学来说,五境六识等意识的反映是通过大脑起作用,对大脑是心理器官的认识早在《四部医典》及其论释本等已知中已有阐述。例如,大脑、脊髓、白脉等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理功能、病变等在无任何检验仪器的时代就有了与现代医学相同的认识。藏医认为:“脑为白脉之海”,这里的海就是汇集的意思,如水大量汇集则称之为海洋,知识大量汇集称之智海,这里说是脑是无数细小的白脉或神经聚汇的海洋。这一认识与西班牙著名神经解剖专家卡赫尔在20世纪初期才得出脑是许多神经细胞构成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心理器官的认识,藏医学还有其自己的特殊看法,这就是强调心脑有思维功能的观点。在认为五官接受外界信号而传导给大脑便产生六识之外,认为心脏也是记忆和六识产生的器官。藏医经典中这种思维和心脏关系的认识虽然是从佛教思想中引用,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合乎事实的观点。一般而言,佛教时轮和密宗教义中有着“吾、江、若”三脉和脉轮的说法,这是针对特殊信徒身体生理结构而言的,而藏医理论主要是针对疾病论治而言,按普通健康人体的生理为依据来认识的。因此,藏医认为脑为思维器官是医学本身实际观点即符合现代科学的唯物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医生坚持这一科学观点之外,对开藏医“心为思之官”这一观点也要深信和严肃理解。古代希腊哲学家被誉为生物学科之父的亚里斯多德曾看到心脏是人体重要的思维器官之后说道:“动于前、止于后”

  1,说心脏跳动是生命的开始,而停止跳动是生命的终结。从这一含义中我们不难理解心脏的重要性。近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我们把思维看做大脑的唯一产物,对于我们来说获得的只是一个离开灵魂的心理学”

  2,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因此,藏医强调心脏也有心理活动的功能是其一种独特的见解。

  一般来说,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是个难以掌握的复杂过程,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对情绪曾有过不同的解释并著有许多论文。心脏在藏医理论中有着灵魂八识运行的孔道,心同情感有关系的这一重要观点,其正确性很难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定论,但随着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一天得到明确的证明。例如,藏医学中有“心脏有五门灵魂通行的孔道”,其中有性格、心意及染污意三者通行的孔道即灵魂八识通行的孔道,它们与人的聪敏、自持、思考等心理活动和情绪有密切关系的阐述。对此如果国内外专家作深入探索,我想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藏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关于贪瞋痴(三情学说)

  贪婪、瞋怒、痴愚是五境(即五官)对自然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产生的三种情感,属于藏族因明学五十一种心生物之三种。佛教因明学对心理的结构从有分别识与无分别识,心与心生识等方面进行分类,其内部又有着更详细内容。正如当代科学家尤智宝所说:“佛教对思维的结构进行研究,这不仅比化学专家对物质的成分研究得更细致,而且具有对内外物质之间的关系说明得更深入的特点。”从心理的研究中发现的烦恼等三毒,在佛教中就有其阐述,应用这些来解释藏医的基本概念,便形成了藏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所有存在的物质都有显与隐两重性,而贪瞋痴三毒是属于隐之中。如《四部医典》所说:“三毒是一切疾病的内因”,可见它们是隐形东西,三毒又是藏医三因隆、赤、培根产生的根源或最初形式,也就是说贪瞋痴产生隆赤培根,这种说法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具有科学性和唯物论,我们从深入研究中便可知之。

  (2)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因喜怒惊恐而引起疯癫等神不守体的心理疾病的例子,也有体内疾病因心情不安引起病情轻重变化的情形,这是中外医学一致认同的事实。贪瞋痴三邪就是七情作用的结果即喜怒惊恐是潜在的贪瞋痴的表现形式,贪瞋痴通过喜怒惊恐这些真实而可看见的情绪外露出来,所谓心理平衡或不平衡实际就是贪瞋痴三者是互助平衡。总之,引发疾病的内因即心理因素无一不是从贪瞋痴三毒中产生,因此,所谓的七情学这一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的基础或主要观点也没有超过藏医的贪瞋痴范围。

  (3)藏医理论从发病原因出发将健康人体的心理功能分为贪婪、瞋怒、痴愚三毒。三毒之中的贪婪性质与外界世界的风的特性相似具有动荡性,瞋怒与火的特性相似具有热燃性,痴愚与水、土的特性相似具有稳、重性。贪瞋痴产生的隆赤培根依次也具有动热重稳性质,两者有对应和因果的关系,可见贪瞋痴心生的根源,与作为藏医学理论基础的五源学或三因学有密切关系,因此,显而易见贪瞋痴是藏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当然藏医在一千多年实践中已证明心理的贪瞋痴是引发疾病的内因的正确观点,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并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进行认识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2.关于五源学

  五源学是藏医理论的基本核心,它是根据自然界物质的动、稳等性质及其变化归纳出来的一种学说,五源一词最初的产生和上述认识是外界大的可见物质通过肉眼认识产生这一概念,后来这一概念推广到一切微观物质。现在当然将物质的微粒元素认识得更细微,但本人以为这些说到底无不包括到五源范围之内。另外,西医对人体构造的成分认识到了分子水平,而藏医认为人体构造成分是五源。两者有较大不同之处,但前者着眼于物质的实质,后者着眼于物质的功能。这些均被劳动生产实践和科学检验仪器所证实。可见上述藏医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水土火风四源无数微粒构成的观点与西医学的观点道理是一致的。

  藏医学对机体、疾病及药物成因都是用五源学说来解释的。因而从这一解释中产生出隆赤培根和三因学说,可见隆赤培根三邪和三因学说都不能脱离五源学说。三邪和三因是处于愚昧时代的藏族祖先们从自然界的认识中总结的新名词和新发现,它是合乎自然科学观点的,以后成为藏医学所依据的如意金宝。

  健康人体中的四源或三邪成分多寡不同决定了人的性格、体质、心理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性。对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治疗,藏医坚持平衡四源这一根本原则,因为隆赤培根三远因是心理贪瞋痴三毒。也就是说,从三毒产生的,与三特性相同的隆、赤、培根是三毒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一个人当内心产生很大愤怒时,身体的赤巴成分增多,反映出的赤巴功能过甚,表现为体温突然增高,肤色红赤等赤巴热症症状。可见心理情绪的变化总是表现于体表的,而这表现离开三邪就不能达到。因此,所说的贪瞋痴产生隆赤培根就是就是基于这一道理的。总之,三毒产生三邪,而从三邪的表现反映出三毒的性质,它们都是五源功能的表现形式,可见贪瞋痴和隆赤培根及五源是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有联系的物质。

  除此之外,心理的表现形式——作梦和神不守体、三门(身、语、意)行为的改变等鬼崇疾病或神志疾病也是与四源或三邪失调有关系。藏医认为人有七味体质类型,而这种差异也依据五源或三邪的成分的多寡来解释的。总之,五源学说及其产生的三邪学说充分体现在藏医心理学全部内容之中,是藏医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基础。

  以上对藏医心理学几点简要论述,论据不足及错误再所难免,谨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