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三论宗>>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3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十讲之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障碍,最大的当然还是凡夫,有些,只要你尚未见到,谁都逃不脱!

  比如现在,我们看起来好像人人平安,皆大欢喜,都没有事。但是我们总有一件事是能够管住在座的所有人,也包括我,那就是死亡的问题和生病的问题。病和死是保险能够防得住的吗?是亲人朋友,多几个伙伴就能够防得住的吗?不是。它是人人都会有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迟早有一天要来的。

  我们今天这个课堂上谈论到这个问题了,事后等这个问题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准备呢?这里举一个例子。印度的阿育王在生前有着很大的权威,他不光是几乎统领整个印度,把那些小的国家都给吞并统一起来了。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进行商业贸易,制定商业贸易的规则,跟外部国界进行友好往来。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御使鬼神。这个御使鬼神不是一般的福报,不管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和平时期,就是你御使得人动,那是你有智慧有能力;你能够御使得动鬼神,那可是要绝对的福报。阿育王御使鬼神造八万四千佛塔,差使各地鬼神把佛的舍利送到世界各国,他具备这么大的权威,后来没过多长时间,被他的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子孙篡位,权威消失了,到晚年的时候他就好长一段时间在监狱里面度过。

  他在监狱里面十分痛苦,常常想念自己身边以前曾经供佛的那些功德,想念那些比丘,心里想着“以前我往寺庙里去时,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对别人那么轻慢,现在我在监狱里面想出去都没办法了,想供佛都没有机会了”。后来有一回,鸡园寺里有很多比丘到附近来,阿育王当时求得到了半枚芒果,是给他的食品。等到有个比丘来的时候,阿育王把这个半枚芒果从监狱的夹缝里面递出去(给这个比丘),这个比丘把芒果拿回鸡园寺。鸡园寺当时有很多成就的、证果的比丘。他们拿着这半枚芒果,将它放在桌子的中央,寺院里面的上首、首座、第二首座、第三首座等都集中起来,对阿育王及这半枚芒果进行入定观察。出定以后共同宣布,这半枚芒果的施舍者所获之功德大于当年敬造八万四千塔及众多善行功德。阿育王平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一开始是毁佛,后来又护佛,但是他所有的保护佛教、推行佛法的这些功德加起来都不如这半枚芒果的功德这么大。他如此的这样来珍惜生命。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为什么在第四地道品智慧,我们自己的身心都已经健康起来了就强调精进这一部分呢?

  任何关于正智方面的修行,没有精进的推动力都是不可能获得成果的。看一看眼前的水流花谢,我们说自己没有变老,那是骗人的;如果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永远是快乐无忧,那是安慰自己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生老病死的问题摆在这里,人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要拿有限的时间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世界,我们不能够仅只看它丰富多彩的一面。从彩色电视、彩色胶片出来以后,影视节目变花哨了,但能把黑白辨清楚的人越来越少了。生活就是如此,不管眼前景象已发展到多圆满、多美好,它们跟自己的老去并无关系,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摆在这里,这倒是一个真事儿。

  生死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呢?

  我们这种课堂的学习,学的一定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而是学的一套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的是你如何处理你烦恼问题,你的死和生的智慧。

  有人说:“佛教解决的是生和死的问题,那问题太大,我要的就是现实生活快乐。”

  (首先)这个快乐要真的有啊,这个快乐要基于你对生死问题的驾驭,对于现实的烦恼和习气处理的得当,才有快乐可言。并不是说物质给冲击一下,有些精神语言暗示一下,我们就真的有快乐了。人生的快乐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在这里月称论师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临时战胜痛苦之后的小状态理解成真快乐,把脱离开了自己以为的苦之后的状态就认为是快乐。我们是不是会这样想:冬天很冷,很冷的时候我建了房子不怕冷,在大雪里面有一个很温暖的房子,就认为在温暖的房子里面是快乐了。但是事实上,即使战胜了严寒,温暖也是无常的。我们的智慧往往考虑到第一步,考虑不到第二步——无常对我们的算计。

  无常,是一直固态存在而又最易被我们忽略的、谁也无法逃离的障碍!

  所以,看到这些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更好的准备,我们要精进。

返回目录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