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冯学成:《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献给佛源老和尚(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大家留意,在这一则公案里面,没有垂示,但是可以说,通遍都是垂示。这一则公案只有两页,包括评唱,包括颂古,是最精练的,但是恰恰这个最精练的,反而是最不好明白的。因为这一则公案把云门宗的纲宗,以特有的形式加以了表示。我们都是在云门寺学修的,面对这则公案,我们怎样去盘剥?我们怎样去领会?我们怎样去参就?怎样让这样的公案,在我们心里面活出来。这样的公案是最能让人开眼的,也是云门祖师最有代表性的著语之一。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
就这么简单,一问一答。问的呢:“如何是一代时教?”答的呢:“对一说。”当然,下面的评唱里面对这个都有所开展,有所开眼。我们看评唱。
“禅家流,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谓之‘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首先我们要看这一段,禅家流,就是参禅的,在禅门里面学修禅法的。这样的修行者,那就是要明心见性。“欲知佛性义”,佛性是什么,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大家都要想了解自己的主人翁是谁,要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在我们这一期的生死之中,在我们这一百年的学修之中,怎样使自己能够明心见性呢?那么就应该“当观时节因缘”。我们的时节因缘是什么?如果不知时节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对佛法毫无领会。我们要明白因果,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基本理论,就要知道缘起性空和业感缘起的道理。在唯识学里,还要讲“三能变缘起”之理,这些缘起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来坐,在云门寺住下来,特别是常住的师父,我们佛学院的法师、同学,都有甚深的因缘,大家才能在这里聚在一起学修。这个因缘怎么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家?很多在家人问师父:“你为什么要出家?”他们根本不明白,每一个出家人,他有自身的因缘。这个因缘怎么会出家,出家为什么在这个庙,不是那个庙出家?为什么是这个师父给你剃度?为什么不是那个师父给你剃度?为什么会在这个道场常住下去?不到那个道场常住下去?就我们自己的命运,一生的走向而言,就是一个时节因缘。有的人打妄想:我学了佛了,一切因缘我就可以改变了,业障就可以化解了,可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没那么容易呢?佛教讲的是业力不灭啊!八识田中的种子,生生世世积累下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把它一口吹掉,或者通过一些学修就可以把我们的业力灭掉。业力是不可灭的,因缘是不可转的,老佛爷拿这个也没办法。佛是神通无量,但是对业力也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地狱,你能够把它弄空吗?尽管,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地狱现在还在啊。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也在嘛,现现成成的。不然,为什么在地藏经里面说我们的五浊恶世呢?就是命浊、烦恼浊、见浊、众生结集浊、劫浊,这五浊恶世。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变成天堂,变成极乐世界呢?因为业力所在啊!
尽菅佛法无边,但是修行的解脱叫别别解脱。尽管有大法船,有白牛车,可以普渡很多的众生到极乐世界去,到彼岸去。但是因为众生各人业力不一样,有的趋向佛精进修行,当然能到彼岸,解脱得就很快。有的生生世世不信佛法,甚至反对佛法,这样的人怎么能解脱,怎么能到彼岸?有的人虽然是信了佛法,但用心不专,修行不精进,又怎么能够证道?怎么能够解脱?所以,时节因缘与我们的业力有息息的相关,而我们这个业力就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是定了铁案的,铁案如山。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今生的业报。并不是我们少许气力就可以把它转动的。正是这个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转动,我们要修行,我们要着力修行,精进修行。要亲近善知识,好好的克制自己的贪、嗔、痴,使自己易筋洗髓,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所以要当观时节因缘。
大家到这来了,云门寺是一个伟大的道场,是一个不共的道场,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因缘。如果,我们连这里的因缘都不能珍惜的话,那我们的因缘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想一想。所以,“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从教理上说,我们应该作如是观;从实修上说,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对禅宗而言,他就跟教下的各家宗派不一样。这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因缘呢?这是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这么一个因缘。云门山是禅宗的道场,是禅宗的祖庭,云门宗的祖庭就是卖这一味药,就是学这一味法。
教外别传,区别于教下诸宗。既不同印度的中观、唯识,也不同于南传佛教,也不同于我们中国的天台、华严、净土几个宗派,他是教外别传。教外别传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他就是单传心印,直指人心。他不给你说很多的道理通,没有道理可谈,就象我们前面的很多的公案,哪一则公案在给你讲道理啊?没有讲道理的,它都是直指人心。直接人心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单传心印,就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应。这种心心相应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思维,是当下契入,当下见性,见性就可以成佛。为什么呢?见性就见真如不动性,要把我们自身本具的真如不动性,我们把它澄清出来,体会到,感受到。这就是禅宗独家风格,也可以说是绝世的武功,在佛教内的绝世武功,可不得了。
什么叫“一代时教”?“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百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每一会又讲若干若干部经。所以,才有五千多卷佛经的应世。老佛爷说了四十九年的法,举行了三百六十次盛大的法会,谈的是什么呢?谈的全是解脱之道。怎样表现这八万四千法门的呢?这里面,中国的天台宗在判教上,就把老佛爷三百六十会,四十九年的说法就作了一个归类——五时八教的判教。哪五时呢?佛见道后先讲《华严经》,谓之华严时;因众生不懂,只好从低处讲起,开讲《四阿含》,谓之阿含时;以后大讲方等诸经,谓之方等时;在这基础之上大开般若法门,谓之般若时;因缘具足之后,老佛爷最后宣讲《法华经》,涅槃前一日一夜讲了《涅槃经》,谓之法华涅槃时。
什么是八教,就是老佛爷的八种教育方法,其中分为,化四仪教和化法四教两部分。化仪四教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教法,实是老佛爷说法的一种方式。有顿教,禅宗是顿教;华严经的是讲顿教、圆觉经的是讲顿教。也有渐教,渐教,次第法门。阿含经,方等诸经很多都是讲渐修。秘密教,指同一种教义,闻者各据自己的理解而有收获,但互不相知。不定教,指佛根据不同情况,运用神通,使听者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指:藏、通、别、圆。这是天台宗教观的指导原则,也是天台判教的核心部分。藏教,指小乘《阿含经》等,主要向初学者讲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的道理。通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大乘法之初门也。通教是由藏教到别教的过渡,内容有浅有深,指《涅槃经》等大乘经典。别教为不共,不为二乘人说,独被菩萨,故名别教。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圆教宣说大乘究竟之理,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指《华严》、《涅槃》、《法华》等经典。归宗起来,也可说是权实顿渐四门。
权,方便、灵活。这个方便、灵活,就有点象我们云门宗纲随波逐流一样,他是对机而言,方便、施其善巧来接引众生。实,就是不一不异,实实在在的。没有那么多花哨,实打实的,三法印、四圣地、八正道这些都是实法。我们不用怀疑。实和权,一个是根本性,一个是灵活性,我们都要把这个好好的看清楚、看明白。所以老佛爷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顿渐权实,这种种法门。谓之“一代时教”。
“这僧拈来问云:‘如何是一代时教?’”这个题目就很大了,就象我们这说:“如何是佛教?”“如何是佛法?”这个题目非常的大。又比如说,我们问:“如何是宇宙?”“如何是历史?”这个很大。宇宙,宇宙那个角落,你说太阳系、银河系,还是说河外星云?你是说恒星、太阳,还是谈牛郎星、织女星?宇宙太大、太大,要落实到具体的方面来说。你说历史,有世界史、中国史、美国史、英国史,那个很大的。
我记得我在四川省佛学院的时候,上中国佛教史的课,我当时就给大家提了个问题:“历史这个事很好玩的,为什么有世界史、中国史、思想史、科技史、这样史,那样史。你们谁看过十殿阎王史没有?天龙八部史看过没有?三十三天的忉利天史你们看过没有?”没有嘛。有老虎、有蚂蚁、有大象,谁能把老虎写个史?大象写个史?没有。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知道的、熟悉的,只有是人。所以,佛法是人本位的佛法,是人间的佛法。这个也是我们的时节因缘。所以,如何是一代时教?他是下了一个很大的面,就象历史一样的,没有说那个历史。我说我们云门宗史,范围比较小,那我们就很容易了解。我们说云门寺史,那么范围就更小了。乳源县史、韶关地区的史、广东的史、中国的史,你越放越大,这个面就纷繁了。
如何是一代时教?就把全体的佛法都问到。你怎么答?我们怎样用最简便的语言,能够把所有的老佛爷的精髓,所有的佛法的奥意,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你从老佛爷的八相成道开始说,你从他的讲华严,讲法华。那么你就再来一个说法四十九年,那怎么得了啊?我们知道智者大师讲讲《妙法莲花经》的时候,就是一个“妙”字就讲了三十天,“三旬说妙”啊!一个“妙”字就讲了三十天,你想我们怎么去用一个字,或者一句话,就能够把全部的佛教道理,把它表现出来?用马祖的话来说:“一口吞进西江水。”这只有咱们云门祖师才能了。
“云门何不与他纷纷解说,却向他道个‘对一说’。这个僧人来问:“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祖师就回答他说:“对一说”。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哇塞,不得了啊!对一说”。但是,在问如何是一代时教的时候,你来问,云门祖师在回答你:“对一说”。你听见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是怎么感觉的?当然,来问话的这位僧人,他对佛的经教,肯定是很熟的。如果不熟的人,他怎么会问一代时教。他可能会问:“如何是佛法?”“如何是佛?”“如何是菩萨?”“如何是罗汉?”“如何是解脱?”“如何是极乐世界?”他可能这样问。他能够提出“一代时教”,本来就说明他是个学问僧,对佛教的理论铺演是很熟的,他才会这样提问。面对这样的提问,云门祖师回答:“对一说。”仅仅三个字,这三个字有一代时教的内涵吗?
我们在提这个问题时,得到这样的一个答案,当时我们的心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大家可以感受。但千万不要在“对一说”三个字上打葛藤,去起分别,就象前面说的,就是要在听到这三个字时的当下感受。说感受都还没出现,那个才是最要命的关头。在电光石火的那一刹那间,叫第一机。你过了这个时间段,过了这个感受,你的思维马上就开始计较分别了,什么是对?什么是一?什么是说?你就会咀嚼这三个字里面的含义去牵强附会。比如,我举了简单例子:1加1等于2,对不对?1+1=2,但是0.5加1.5也等于2。怎么使一个公式等于2,我们可以用一万个方式来等于2。稍微有点数学基础的人,他可以无穷无尽的演出这个变化等于它的程式。我们这个思维的能力,它可以无穷无尽地去搞创作,导演很多的风光出来。但是,导演的这些风光跟对一说有没有关系?跟老佛爷的一代时教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下面:“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涵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义解卜度他底不得。”这里面就把云门祖师的教学方法、独到的风格,给大家又作了交待。就云门祖师的平常的一句话之中,都具备了三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方面的境界,都涵融这么一句之中。哪三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涵盖乾坤,对一说,涵盖了乾坤的。大家有感受吧。然后随波逐浪,对一说这三个字,也是随波逐浪,包含了随波逐浪这么的境界和机趣的。对一说,同样具备了截断众流这一功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平常我们思维流淌都是有对象的,有心,就有法;有眼根,就有眼尘;有眼根和色尘相即,就有眼识;耳根和声尘相即,就有了耳识。如此等筹,所以有六根、六尘,十八界,这是初步学过佛教教理的都知道。但是,不论是六根、六尘、十八界,都是把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的感受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不能见全体。我们心性的全体,法界的全体,我们不能见。我们见到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心性又是涵盖乾坤的,天地、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是,我们念头一动,就有念头所指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单一的,是生灭的、是来去的,他们不是永恒的。
那么我们怎样使我们这个念来念去,老是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面的心,能够大放光明?能够真正的有涵盖乾坤的这么一种效益呢?那么首先就得截断众流。所以禅宗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在这样,让我们在零零碎碎的念头生灭之中的这种状态,一下一刀切断。言语道和心行处一下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哇,涵盖乾坤的东西原来就在里面啊!”这个就不需要时候,不需要空间,所以说当下即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流淌的永远都是部分,永远都是生灭的东西。只有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定的这个东西,才是全体的。
既然离开了时间,必然是顿。在时间之中,永远都是渐。所以,要渐便渐,要顿便顿。只有顿,只有通过了言语道断,截断众流,才能使你顿,才能使你一下能够涵盖乾坤——我们的真如自性全体现前。所以,祖师们说:“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我们怎么在这么一个念头打下去的情况下,使我们的法身得活。法身一活,那就涵盖乾坤,同时又可以随波逐浪。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前面我们也说了,能放能收,能杀能活,能擒能纵,不外乎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是,一个非。平常我们在谈是论非的情况下,我们都是凡夫的知见,面对世间法,有世间法的是非;面对佛法,有在佛法上是非。没有得妙观察智。
但一旦你真正的截断众流了,涵盖乾坤了,你就可以达到了“放去收来,自然奇特”的随波逐浪的境界。而且可以说是“斩钉截铁,教人义解卜度他底不得。”“对一说”,我们可以通过理论来证明它、来阐述它吗?可以说理论在“对一说”三个字上,寸步难行,如蚊子上铁牛,无下口处,没有你思维可以运行的这么一个可能。所以,我们要看祖师下语的精到处,就是不让你思维能够在他的机语之中去打葛藤,不给你开后门,不让你去潇洒。就象一个狮子关在铁笼子里面,让你动弹不得,你再大的威风也释放不了。
“一大藏教,只消三个字,四方八面,无尔穿凿处。”大家想一想,老佛爷睹明星见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他一下睁开眼,看见太白金星在天上灿烂闪烁,心里面一动,大彻大悟。悟,这是一个感觉,就是那么一个感觉而已。老佛爷要把这个感觉说给众生,用了四十九年,谈了三百余会。最后还说:“我所说法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沙。”大家想一想,这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他睹明星而见道,就那么一个感觉,说了四十九年,而只是恒河一粒沙而已。所以,他悟的这一念,涵盖乾坤,包容宇宙,无量佛法全都在他悟的这一念之中。
云门祖师就是要让大家体验老佛爷睹明心而见道的那么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如果再用四十九年说法,讲经三百余会的方式来说,大家出家多年了,学了经教也不少,为什么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为什么禅宗祖师门下向上的提持,就比较容易使有因缘的人能够开悟。所以我们看就这三个字“,四面八方,无尔穿凿处。”就在无尔穿凿处的时候,就有好消息在里面,当观时节因缘嘛。如果你的悟缘一到,就这三个字开眼了,你就大彻大悟,庆快平生。
但是,很多人在听了云门祖师这三个字,就出现了很多误解。象圆悟祖师说的:“人多错会,却道对一时机宜之事故说;又道森罗及万象,皆是一法之所印,谓之对一说;更有道,只是说那个一法——有什么交涉!”我们要体会对一说这三个字和一代时教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分别思维所能运行的。我们的感受就是要超越于思维分别的感受。前面都说了: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不需要谈那么多,就是直指人心,让你心心相印,当下花开见佛。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基本点,让思维在那里荡来荡去,分别这个思维那个,在法义上取舍不休,喋喋不休,你怎么能够感受到云门祖师这三个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能够砸碎乾坤的力量呢!
这里面我们还是遵循祖师的这么一个开示,一定要牢牢地站在直指人心的立场上,千万别去思维分别啊!对公案不能,对祖师的下语、机锋转语,都不能用思维分别去折腾。你去折腾,你就完了,“且得没有交涉”,跟这个公案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非唯不会,更入地狱如箭。”圆悟就说得有点严重了。别在那卖点小聪明,好象我会祖师的机语了,还不仅仅会,我还说给大家听,你这样说就完了,造地狱业。不仅造地狱业,而且下地狱如箭。那个很快的麻烦就到了。“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所以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不妨奇特。”永嘉证道歌里面的语句大家都是熟的,面对老佛爷,面对历代的祖师对我们的法乳之恩,对我们来说,的确是“粉身碎骨未足酬”啊!为什么粉身碎骨未足酬呢?因为祖师的这些语言,“一句了然超百亿”。就这么一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画龙点睛,可以使你立地飞升,可以使你言下大悟。就这么一句比说一百亿句都还管用。
用在渐修门下,你要真正的解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个是无量的时间,头出头没不知道多少万亿次,都未必能够现证菩提。但是,祖师的方便,就可以让你在一句之下中现证菩提。这是多么辉煌,多么了不得的这么一个功德。所以对我们来说,面对祖师,就有粉身碎骨未足酬的这么一种感受。所以祖师的下语,真的是非常的奇特。“如何是一代时教?只消道个‘对一说’,若当头荐得,便可归家稳坐。”大家看看,就是祖师的这么一个“对一说”,如果我们当下能够领会,当下能够体悟,自然就可以归家稳坐。什么叫归家稳坐?就是回归自性净土。知道了自己的主人翁,站稳自己的脚跟,当然要归家稳坐了。不在生死流转之中,不在六道轮回之中颠来倒去,就回家稳坐了嘛。但是,“你若荐不得”,你还没有领会,你还没有悟入,那么,“且伏听处分”,请听下面分解。下面,就是雪窦祖师对这个公案的颂古。
“对一说,太孤绝,无孔铁锤重下楔。
阎浮树下笑呵呵,昨夜骊龙拗角折。
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
这个就是雪窦祖师的颂古。“对一说,太孤绝。”圆悟祖师在评唱里面,就说“雪窦赞之不及”。你怎么去赞叹云门祖师这么三个字,这三个字的确太孤,太绝了!简直是绝唱。“此语独脱孤危,光前绝后,如万丈悬崖相似,亦如百万军阵,无尔入处,只是忒杀孤危。”你想这样的语句,如果我说今天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就写这个公案,“僧问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大家写篇论文交上来。真正要叫大家动笔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这语句真的是“独脱孤危,光前绝后,如万丈悬崖相似。”你怎么去攀登啊?这三字有我们去攀登的地方吗?有我们手可以抓的地方吗?有我们可以落脚之处吗?没法找到你下脚之处。手也没有攀缘之处啊!对不对?就象万丈悬崖相似,同时,又象百万军阵,一百万的大军,严严密密围个水泄不通,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怎么杀得进去?根本杀不进去。所以只是“特杀孤危”啊!大家可以感受感受,真的要大家写一篇论文来说这三个字,你来体会一下,真的没有下手处,没有下笔处,这个思维也没法在其中运行。
古人道:“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问在答处,答在问端。”当然,在教学的这么一个过程之中,肯定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有一个有问有答的过程。怎么使问、答弄得很亲切。使我们能够切题,能够让别人听懂,让别人明白。所以,“莫将问来问”,就你提的问题,我将就你的问题,很切题地来回答你。“问在答处,答在问端呢”?问、答之间应严严实实的,丝丝如扣,不跑题,照顾到问者或答者的层次和理解能力,问也恰到好处,答也恰到好处,如孔子所说的“因才施教”,和“循循善诱”,就是善知识了。
“直是孤峻,且道什么处是孤峻处,天下人奈何不得?”这里面在反复的谈这个公案,云门祖师答话的那个妙处。既是问在答处,又答在问处,而且丝丝如扣,刀劈不开,针插不进。但是,又非常的孤峻。孤峻到什么程度?天下人奈何不得?这三个字敲得碎吗?砸得烂吗?劈得开吗?都不行。
“这僧也是个作家,所以如此问,云门又恁么答,大似无孔铁锤重下楔相似。雪窦使文言,用得甚巧。”这个僧人,他的确不是泛泛之辈,刚才也说了,他不问:“什么是佛教?什么是老佛爷?什么是极乐世界?什么是阿罗汉?什么是菩萨?什么是八正道?”他直接就问“一代时教”。“一代时教”,这就证明他相当有学问,是在佛法里面浸泡了若干年的。云门祖师他这么答,“大似无孔铁锤重下楔相似。”什么叫无孔铁锤?怎么下楔?大家知道,铁锤有个柄,这个柄一定要插进铁锤上的柄孔中,而且要插得严实,这个铁锤才能用。但是无孔的铁锤,你怎么下楔子啊?你怎么能够把柄放进去。没有柄,也就无法用锤了,这都没有你的下手处。“雪窦祖师文言用得很好”,他是大家嘛,不仅好,也用得很巧。
“阎浮树下笑呵呵,《起世经》中说,须弥南畔吠琉璃树,映阎浮洲中皆青色。此洲乃大树为名,名阎浮提,其树纵广七千由旬,下有阎浮坛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从树下出生故,号阎浮树。所以雪窦自说,他在阎浮树下笑呵呵。且道他笑个什么?笑昨夜骊龙拗角折。只得瞻之仰之,赞叹云门有分。”这里没有禅宗公案的机趣,行文也明白,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云门道:对一说,似个什么?如拗折骊龙一角相似。到这里若无恁么事,焉能恁么说话?雪窦一时颂了,末后却道:“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何不道全得,如何只得一橛?且道那一橛在什么处?直得穿过第二人”。有的人学佛有得,头角如骊龙一般不可触犯。如问“一代时教”的这位就似一条骊龙,若非遇上云门祖师,谁能将他这角折断!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