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净界法师
 
  壬三、显理性。将六根的体跟用作一个总结。
 
  性体圆融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体性)阿难!你从来不知道这六根的体性,其实就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本来俱足。怎么说呢?因为性见觉明,见闻觉知的体性是本自真空的,本自真空这觉精明见,这真空的体性又俱足十法界染净六根的体性,这叫性具的思想。它本来就存在我们一念的广大遍满的心中,而这个心,是清净本然是周遍法界,是离一切相,是即一切法。
 
  这地方是说明六根的体性,是本来就存在的,这个部份你不用去费心,它本来就存在的。这部份不是我们该用功,该用功的是第二段。
 
  相用个别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遍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相用)好的六根,不好的六根都存在,为什么有些人出现好的六根,有些人出现不好的六根呢?
 
  因为随着众生的迷悟,它的染净的思想,它所产生的善恶的业力,而个人循业发现。
 
  比方说,我们六根当中的其中一个见根,能见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乃至其余的听(耳根)齅(鼻根)尝触(舌根)觉触(声根)觉知(意根),整个六根的体性,都是俱足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白玉一样的清净光明,它周遍整个十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哪有固定的方所?哪有说一定佛陀有殊胜的六根,而我们没有殊胜的六根?其实所有殊胜的六根到处都是,你有这个业力,你就可以显现,你没有这个业力,你到哪里都一样,它没有固定方所,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种道理前面都说过。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得很远,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近。你看阿罗汉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时候,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看手中的一颗槟榔果一样;菩萨能够观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够观察无量无边的世界。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答案很简单,你有什么样的心量,你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要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
 
  在非洲地中海的南边,有一个国家叫阿尔吉利亚,这个国家的乡村种了很多稻米,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时候,农夫辛辛苦苦一段时间,要期待收成的时候,来了一群的猴子,猴子就把这些稻米比较好的都拿走,剩下都是一些比较差的。这些农夫就感到非常无奈,也非常的生气。
 
  后来在一个村庄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个办法要来对治这猴子,他做一个铁器,这铁器就像花瓶一样大,这铁器的瓶口小小的。关键在这个瓶口,你的手是放松的时候,你的手刚好伸进去,但是你的手要把它握成一个拳头的时候,你的手就拿不出来。它那个瓶口就刚好你的手可以进去,拳头就不能出来。
 
  然后这些农夫们晚上,就把瓶子放了很多新鲜的白米在里面,再把这铁罐绑在树上。结果第二天看到好几只的猴子,手上抓着白米不放,它昨天一整个晚上就跟它瓶子在较劲,它就是不肯把手上的米放了。不管这个村庄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代代相传,几百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没有一个猴子做得到。结果这些猴子因为抓住手上这些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以后,被卖到动物园去,甚至有的牺牲它的生命。
 
  这个道理当然不只是发生在猴子身上,其实众生的心态都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做凡夫呢?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他就能够做文殊菩萨呢?
 
  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宗喀巴大师说:我们今生都是为了自己来谋福利。结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结果我们得到一个非常卑贱的六根,生生世世都没有改变,就像这个猴子一样。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所做所为都是为众生,他产生广大功德的六根,神通变化的六根。
 
  那你会问说,那我的六根从哪里来呢?文殊菩萨的六根从哪里来?其实讲实在话,我们每一个人六根来的地方都一样。你说从哪里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宁有方所,本来就存在。
 
  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生命就不断的这样下去嘛!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生命一种不能改变的轨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发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当然你说那菩提心怎么发得起来呢?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参透了,你能够彻底的放下,你才能够彻底的承当。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没有高超的品德,你不可能产生广大的胸量,不可能有殊胜的修行。
 
  你看佛陀到现在怎么修行都还没有讲,讲了三卷的经文都在讲这个道理,你从什么地方来?十法界的众生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要从这个地方开悟了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怎么修行,是这个意思。
 
  阿难尊者也即将开悟了,再一科,阿难尊者就要开悟了。
 
  我们大概最难的《楞严经》快要结束了,前面三卷最难,后面都简单了。你这三卷的道理了解了,后面都在运用,它开始在运用,为什么它会做一只蚂蚁、为什么它会变成一只鸟、会变成一只狗、会变成一只马,都有它的因缘,都是相妄性真,各有各的因缘。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296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fayz@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