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六)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8日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六)
净界法师
辰二、简五根
要把五根,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简别。
眼根不圆: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这个见性指的是眼根见的功能。眼根见的功能,它在了别眼前境界的时候,虽然是可以洞然明澈,很清楚这个是佛像,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阿弥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明前不明后。它的功能是不能够圆满,它只能够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在四维当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维,不能看到后方的二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圆满的。身为一个不圆满的所缘境,当然对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因为它不圆满。
鼻根缺中: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根它可以通于入息,也通于出息,我们入息的时候是从鼻子到丹田,出息是从丹田到鼻子,出入息,它通内通外。现前无交气:但有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入息到尽头的时候,这时候的息会停止;乃至于出息到尽头的时候,这时这二个息都会暂时的停止。你看入息的时候,鼻根到丹田会稍微暂时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会暂时的休息一下。所以这个地方会有暂时停止的情况,会有中断,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支离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间是支分离异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摄入,它是各自独立的,有它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它,所以这二个会有变化,对我们产生干扰。因为你观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缘境变来变去,相对来说不太稳定,所以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
舌根不常: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无端,也就是说它不能够没有味尘,就能够产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尘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够现前。你看我们舌头平常没有什么滋味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所以因味生觉了:它必须要有味尘的刺激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味亡了无有:假设味尘消失了,这个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对初心来说它不恒常现前,当然不适合当圆通本根。
身根不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根跟前面的触尘相同的,什么叫相同呢?触尘前面说的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也就是说它们二个各非圆觉观:不管是能触的身根,或者是所触的触尘,它们都必须要互相的结合,才能够产生它的作用;如果互相的分离,这二个就互相消失掉了。所以它们都不是圆满普遍的觉观,不是一切时的现前。涯量不冥会:第二个问题就是说,能触的身根它是一个心法,所触的触尘是一个色法,一个有知的心法跟一个无知的色法,二个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时互相的契会的,所以云何获圆通?身根要产生触尘,你要有人去打你、去碰触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触你,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本根。
意根杂念: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这个知根就是指第七意识的意根,因为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这个知根就是指的第七意识的意根。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两个是兄弟,有第六意识就有第七意识,有第七意识就有第六意识,所以它掺杂了第六意识的种种杂乱的妄想、杂乱的思想。第七意识的意根了知法尘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在那边吵,掺杂第六意识杂乱的思想。所以湛了终无见:湛了寂静的心识,除非你成就禅定,否则很难现前。凡夫的心怎么可能成就湛了寂静的心呢?一定是被妄想一天到晚干扰。所以想念不可脱:乱思乱想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很难脱离它的。在这么多的干扰当中,对一个初心的来说,面对这么多掺杂的乱想,又怎么好去悟入圆通呢?是这个意思,干扰太多了,虽然它经常存在,但是干扰太多。
我们讲根尘识,这个根刚好是中间,它攀缘六尘然后创造六识出来。其实我们凭心而论,在根尘识当中,六根门头是相对稳定。你看六尘,这个你没办法做主,你不能强迫六尘一天到晚现前,这个你做不到,你看你在山中修行,你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断的变化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白天有、晚上没有;但六根的话,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见闻嗅尝觉知,它相对是稳定,所以有人就提倡舍识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尘是变化多端,六识是一天到晚干扰你,你以六识为所缘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动了,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错的。
当然这个地方在简别当中,把眼根也简别、鼻根也简别、舌根也简别、身根、意根都简别,不过,蕅益大师他还提出一个看法,他说:没有错,末法时代的确——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耳根为主,这倒是真的。我们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过耳根,来吸收很多很多的法义,但是他提出二个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个:眼根,不能忽略。他说眼根可以看经典、可以看佛像,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佛陀的法经过整理,因为正法时代没有文字,当然不需要眼根;但末法时代很多的法都是靠文字记载,所以眼根也是一个重点。其次:意根。我们修止观的时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依止第六意识——独头意识去攀缘心中法义的时候,或心中佛号的时候,你还得要假借意根。但这个意根跟眼根是一个助行,蕅益大师讲助行不错,耳根是主要的。
这个地方当然是约着长时间的正行来说,五根是不适合,但是我们在了解当中要知道:其实根尘识,根相对尘来说、相对识来说,它的稳定性是比较高。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519
------------------------------------------------------------------------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