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ha-karuna`)(33),大乘的十八不共佛法(34),指的是: 1.身无失(`nasti tathagatasya skhalitam`) 2.语(口)无失(`...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Punbarika) 生,虽生 ────────────── 39.见于观音玄义卷上,大正34, PP.882-883 40.见于杂阿含经卷...
张 瑞 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946205.html
-
两京成为全国禅学的中心。他的弟子普寂、义福,在他死后仍享有大名。 普寂修撰杜朏的“传法宝记”(注33),将净觉的“楞伽师资记”中,以求那跋陀罗为初祖的法统(注34),改成以菩提达摩为初祖的传承。...(30)优婆膻驮(31)婆难提(32)那伽难(33)达磨尸 梨帝(34)龙树(35)提婆(36)婆罗提婆菩萨(37)破楼提婆(38)婆 修跋摩(39)毗票慧多罗(40)毗楼(41)...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246209.html
-
与解脱的新路。这正如陈垣先生所言:“教家大受挫折,惟禅明心见性,毁其外不能毁其内,故依旧流行。” 注34 页140 三、 慧能禅宗越往后发展,以往戒律对于南宗门人就越丧失拘束作用。传说石头...1993年10月版,第48页。 注32 同上,第49 页。 注33《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大正藏》卷一四,第541页。 注34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二,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40...
王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646240.html
-
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涅槃,是故我一向说此。(注34)引文中的苦苦、习苦、灭苦、灭道迹,即是释迦有名的“四圣谛” (catvary arya-satyani);一般译为苦 (圣)谛、集 (圣)谛、灭...释迦并没有一直停留在批判与否定之中;相反地,他更进一步提出个人的主张----四圣谛。因此,四圣谛是释迦批判心灵的升华。释迦似------------------------------
(注 34)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846244.html
-
,《涅槃經》中亦言:「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無。二人俱有,二人俱無」。神泰依此經文,辯稱善根人和一闡提皆通有性及無性(註34)。神泰又舉《涅槃經》一喻以証明眾生有不同種性...懷素為 維那,可見神泰當時受到尊重。(註34)《涅槃經》,頁 574下。經文中同時強調眾生皆有佛性,只不 過是佛隨自意語的方便說。 ...
釋恆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846269.html
-
”,以及智者创立圆顿止观之“圆观顿悟”,显示天台教观一致的特色,圆教圆义是如来所顿说,亦为众生所顿悟、顿入的,其中的关键便在一心,所以智者熟屡屡言及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 34) 之...世间一切诸法之本来实相为目的,所以三轨亦是偏摄一切诸法。───────────────(注 34)《六十华严》,大正九册,页464下。(注 35) 智者,妙玄,大正三十三册,页609中。(注 36)《...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446293.html
-
文化所吸收,渗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然而佛教毕竟是外来文明,不仅其教义有许多与中国原有社会组织及传统观念相抵触之处,( 注 34) 甚至某些观念是中国未曾有过的。( 注 35) ...僧玄奘亦曰:“正法隆替,随君上所抑扬”(《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大正藏,五二册),说明宗教兴隆与否,在颇大程度上依赖帝王的支持。(注 34) 如“沙门不应拜俗”、“沙门不敬王者”等之说即难以见容于...
陈昱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646296.html
-
〉诗说: 歌脸有情凝睇久, 舞腰无力转裙迟,人间欢乐无过此,上升西方即不知。(注 34) 看来,女乐的价值还高于西方净土了。 白诗提到与《维摩经》有关者尚有: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 注 35)───────────────(注 32) 《白氏长庆集》,卷三七。收于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八○册。(注 33) 同注 32,卷十一。(注 34) 同注 ...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646297.html
-
(注 33)。同书第九十九回称唐僧取经归来,又路经通天河,老鼋仍驮四众过河,然而在渡中知道唐僧忘了代他向佛发问,一气将四众并马淬下河中。(注 34) 在拙作〈初探〉之中,仕邦已考知这次渡河堕水情节的...注 34)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页1081-1084。(注 35) 见〈西游记中若干情节本源的探讨〉(刊于《中国学人》第一期,香港,1970 ) 页102。 306...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746298.html
-
附录,经文21.及22.。 214页 (注 34):见附录,经文23。 (注 35):见附录,经文25.。 (注 36):见附录,经文26。 (注 37):见附录,经文27。 (注 ...六波罗蜜,得诸根净;以是净根而不自高,亦不下他。 34、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乃至阿毗跋致地,终不堕恶道。 35、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阿毗跋致地,常...
陈玉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094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