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无,是佛教根本的问题。”(注31)又说:“学派佛教对于认识对象的有无有两种见解:第一派如萨婆多部等说‘有’就是以‘可认识’为定义,如顺正理论卷五十云:为境生觉是真有相……第二派像经部师有著另一种思想...空的唯心思想”(注35),但是到了后来,“不但主张境相不实,连根也否认其实在”(注36)。由于有部“以为五根发识取境,是能得法自相的,……而经部主张五根是假,境也是假,五识不能得法自相,于是他们诤论...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初果向。大众部认为初果向是可以久住的,意思就是非像有部见道一刹那的狭窄定义,因为其根本就是提倡“缘起是无为”的。31简言之,即是在信解缘起法的闻思位中,已可堪称为圣人了。其实,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对“...烦恼随起的过患,行者必须警策自心,慎勿放逸。35唯有真见灭谛,体证涅槃才能勘破我心我见,直到证得不动地阿罗汉果。 在部派当中,“正性离生”也就是离凡夫地入圣者位的意思,不过其位置在各派之中,却不尽...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都是十六行相。31可是,在《阿毗昙毗婆沙论》中,只有四谛的共相为十六行相,其余都是以“无常、苦、空、无我”为总相(共相)。这种观察,与《瑜伽师地论》相同,如说: 又修行者于彼诸行正观察时,先以闻所...认识、通达十八界乃至四圣谛的内容。35虽不是亲证法性,但由于能明了观察,也可称为现观诸法。36此刻,行者身心是有一定的体会,如《顺正理论》卷59(大正29,669b2)说: 闲居者言:闻所成慧现在前...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1.html
-
的依据,因而开展出不同的修道次第。30简而言之,说一切有部是依于三贤四善根位入正性离生的;而赤铜鍱部则依于《中部》的〈传车经〉31中所提到的“七清净”32为修学次第入正性离生,而向于解脱。 随著...唯有证安止定的行者才能有修所成慧。所以才说: 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35 因此,行者若依于任何一种修习(业处)而成就安止定36的慧,即可称之为修所成慧。所谓安止定,若约初禅定...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清凉 具足六法30的比丘,得证无上清凉。 觉支善巧 若心消沉之时,不宜修习轻安觉支(等)。31 简而述之,“十种作意善巧”的第一“以次第”至第五“超越假名”主要说明了“取相”的方法;第六的...叙述,每一类的性行人皆有合适于自己的业处。有关于“性行”与“业处的抉择”,二部论书皆善巧的将“业处”34归纳于适合修习的对象上,简述如下: 性行 合适的业处 《清净道论》35 《解脱道论》36 ...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现见身业虽念念灭,以修习故有异技能,随修习久转转便易。口业亦尔,随所习学转增调利,坚固易忆,如读诵等。当知意业虽念念灭,亦可修习。如火能变生,水能决石,风能吹物,如是念念灭法皆有集力。31 《俱舍论...bhAvanA, lokiya ca bhAvanA lokuttara ca bhAvanA.35 (修习有二,世间修习与出世间修习。) 《PaTisambhidAmagga》虽指出有世、出世间的...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25,263b11~25)。 35 《大智度论》卷31 (大正25,289c20~22)。 36 有关龙树菩萨所造之论的考定,参见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123~125。 37 参见...30而下辈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31三辈都说发菩提心,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的十三、十五愿,都说到“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与“三辈往生”相当的,也...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定中问道修持何法得往生阿弥陀佛刹?佛答曰: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31 另外,在专门宣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经典,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提到念佛名号...时,思惟佛(乃至其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依此逐次扩大、深远,得三昧、入实相,35不单是念佛名号而已。 B. 观佛色身:近似于一般所谓的观像、观相念佛。依照各经论所说,多从藉由眼观佛像而渐达离像的内观...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得罪,不得不罪。观罪无生,破一切罪,以一切罪根本性空,常清净故。(31) 若能透彻地了达心的虚幻性,则心不能立,与心相对反的非心亦不能立。这样便能克服一切能所对比的二元格局,断除一切颠倒幻想的根源,...何?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当知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悉不生不灭。如是观时,见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从本已来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法。(35)要...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若小乘明恶中无善,善中无恶,事理亦然。此则恶心非经,则无多含之义,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若大乘观心者,观恶心非恶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观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31) 即是说,小乘...,定慧庄严等千二百也。(34) 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35) 众生之心具诸烦恼。(36) 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37) 圆行不可远求,...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