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性义浅论

    诸名,实无二相。以是故,云名字虽异理实无二也。(大正45?41c-42a)  故知在众生数上或称佛性、如来藏等;在非众生数上或称法性、真如、实际等。[2]  佛性此词,一直以来虽与“如来藏”视为同义词...

    释学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145074.html
  • 《中论》〈观时品〉初探

    The East, vol.42,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92, pp.224~5。  [8] Samyutta-Nikaya, VIII, 2, vol. ...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245079.html
  • 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

    》中也提到二乘人是有慈悲心的,如:“阿罗汉有慈悲心,助佛扬化[41]”,又云:“今从佛闻般若波罗蜜深厌世间,慈悲心薄故求自利不受一切法。即得阿罗汉…[42]”。阿罗汉圣者在尚未入无余涅槃时,是随缘的...  [41] 《智论》卷40(大正25. 354c23)。  [42] 《智论》卷72(大正25. 566b4)。  [43] 《智论》卷79(大正25. 614b28)。  [44] 参阅:增田英男...

    释印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345080.html
  • “学空不证”之研究

    ”的原义,原是指“不退转为二乘”[42]。《大智度论》卷27提到数种阿鞞跋致相,但总括为二种,即得无生法忍与未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悟诸法实相,尽诸结使,舍异生性得法性生身,悲智等持,能决定不退于...318。  [42]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4说到:“不退转”,原义是不退转为二乘的,“下品般若”引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这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上品般若”每说“无所得为方便”...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345081.html
  •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而這些命題恰好與考證研究中的假設一樣被捲入否證的程序中(因為假設本身也是由其他假設去檢証的[42];因此,所謂「事物的關係不是真實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這樣的一個觀點,在解讀文獻資料的心理結構上,...:允晨,1987)。 [41] M. I. Finley〈考古學與歷史學〉,《當代史學研究》(李豐斌/譯,台北:明文,1982)p.260。 [42] 此中可能會發生無窮追溯的困難。西方哲學家...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4445107.html
  • 弥陀净土信仰对汉儒内心世界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的人生哲学,其视野只是局限于今世的缘故。然而慧远大师本人,应是将净土教的念佛,作为修禅定的方法而采用之。这从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42)可窥...、358、c-359、a。(42) 大正52、351、b(《广弘明集》卷30)。(43) 此仙经十卷,可能是指陶弘景撰的《众醮义》十卷,或指《抱朴子注》、或指《本草集注》(藤堂恭俊〈昙鸾─净土教开花人...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345124.html
  •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注 41)、孙修身的〈莫高窟佛教史 故事画介绍〉 ( 注 42) 等论文, 在敦煌美术图像的研究上均有相当大的突破。 贺世哲的〈敦煌莫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 ( 注 43) 〈关於北朝石窟千佛...       ,第一O四七册,页 804-817。    ( 注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收录於《画史丛书》        (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册,页 42-57 。   ...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0445156.html
  • 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

    決條件──四預流支的修學,而四依即是四預流支與聞、思、修的抉擇依據,順俗而有次第。[42]  流傳中的佛教思想,由佛弟子展轉傳承與教導,對佛法的認識與瞭解就須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多聞熏習等漸次悟入。...

    釋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1845193.html
  • 与生命相约

    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上面。巴利藏《增一阿含经》 (Anguttara Nikaya V30, VI42, VIII86) 就是其中之一,在该经中,佛陀谈到了这些问题[见汉文大藏经《杂阿含经》( ...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345204.html
  • 参学之旅——天下赵州缅甸行散记

    Bagan)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东岸,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浦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84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