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33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

    广行布施、忍辱、禅定等一切方便救度众生时,终不离佛法,亦即以种种善巧开演无漏妙法,令众生离六道之苦、五欲之乐,而证究竟解脱。[27] 因此,菩萨发大悲心代众生忏悔、受苦,并非以自身承载众生之业报,而是...正晃(1985)。〈赵宋天台と净土教。その实践面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号。   末广照纯(1979)。〈慈云遵式の教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号2卷。   吕淑玲(2003)...

    释大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651525.html
  • 玄奘的像教艺术思维

    像莫若言。”[27] 王弼认为“像”即指由《易传》作者所赋予“意”之象,再通过卦爻辞所立之“言”说明,成为尽意之“像”。如《干》卦借“龙”之形像,喻论天地变化之“道”,其中包含深刻之“理”(道理),...第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出版),页96、97。  [27] 王弼,《周易略例》。  [28]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页49。  [29] ...

    王仲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751526.html
  • 尼采对佛教的批评及两者形上思想之比较

    乃证悟缘起法的顺逆(流转与还灭)之道。在《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中佛陀明确表示:“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26]。”而缘起法的基本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27]。”佛陀藉著对缘起法...-----  [26] 《大正藏》卷一,页467上。  [27] 《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正藏》卷二,页92下。  [28] 将缘起综合为十二支是否为世尊亲口宣说并无定论。  [29] 现代德语的...

    刘沧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3851600.html
  • 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2)

    页七三五,上。 (注24)《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四九,上。 (注25)《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一,上。 (注26)参考(注11),及第三章第三节注四十五的说明。 (注27)《...同前注。 (注27)在道衡的批评中,认为镇澄的驳僧肇之〈物不迁论〉,有犯“法 自相相违”过失的指摘,并不成立,是镇澄将僧肇的意见误解 ,成了“因向异品上转”故过在镇澄,而非僧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7.html
  • 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

    495)为佛陀敕建少林寺,并请佛陀居之为依据,推算出佛陀遇到慧光的时间应该在“太和二十年(496)”○27,而其时慧光“名为13岁”,由此而得出“既然太和二十年时慧光年13岁,则其应生于魏太和八年(...1996年第5期131页。  (25)、(26)、(27)、(28)同(24)  (29)、(30)、(31)王振国《地论学派与少林寺》,原载《少林寺与中国律宗》少林书局2003年出版。  (3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451624.html
  • 历代僧道人数考论

    一四七六),又度僧十万众。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再度僧二十余万。成化时期的新度僧合旧日的原有僧,天下僧尼已达五十万余[注27],达到了全明史上僧团势力最发达的时期。从孝宗弘治初年起,限制剃度的呼声四起,...統紀》卷四十四。 26 景佑元年(一○三四) 434262 《宋會要輯稿‧道釋》一之十三,《佛祖統紀》卷四十四。 27 慶曆二年(一○四二) ...

    白文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751629.html
  • 陈仪深: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尝试与挫折

    年中佛会改组的失败[注26],又如居士与法师之间的矛盾,也影响到教界的团结,东初法师认为「中国佛教会不能团结,表面上是太虚大师与圆瑛法师新旧观念不同,实际上夹杂名流居士从中制造是非。」[注27]就...  [注26] 释东初,前揭书,第一七九、一八三页。  [注27] 同上注,第一七九页。  [注28] 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前揭书,第三十五页。  [注29] 印顺,〈泛论中国佛教制度〉,...

    陈仪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851692.html
  •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观”略探

    而来;又不然、则从遗言索隐阐幽得来。故与西洋人学术进化之历程适相反对,而佛学尤甚焉。用西洋学术进化论以律东洋其余之道术,已方柄圆凿,格格不入,况可以之治佛学乎?[27]虚大师明显指出佛学用西洋学术...------------------------------   [1] 《印度之佛教》,自序,p.1~2。   [2] 《平凡的一生》p.27。   [3] 《平凡的一生》p.28~34。 ...

    释会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0351761.html
  • 论佛教传播史晚期的音乐本土化──傣族和日本佛教音乐的比较

    颂读的称为和赞[注26]。[注27]另外,从考察日本佛教史可以获知,在由中国僧侣隐元(一五九二-一六七三)开创的日本黄檗宗,前十三代住持都是中国僧人。其《黄檗清规》即规定,参禅兼念佛,说话用汉语,诵经...佛教影响的民间信仰仪式范畴。   [注25] 同 [注14] 。   [注26] [日]伊庭孝着,郎樱译,《日本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八十三页。   [注27] 中国学者...

    杨民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2851809.html
  • 从《杂阿含》第1013经经群看‘善终辅导’

    心念,[27] 并未从临终者的立场来考虑如何练习四念住。  从另一角度来看,提出‘觉性照顾’一词,是因为追溯“spiritual”的语源来自于基督教,所以佛教徒不适用,佛教徒必须拥有属于‘佛教’专用的...经可看出恐惧的五种类型:不活恐怖(不活畏)、恶名恐怖(恶名畏)、众中恐怖(众中畏)、死恐怖(死畏)及恶趣恐怖(恶趣  页27  畏)。[152] 恐怖、畏惧的主要来源,优[金*本]罗色(...

    释天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75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