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佛灭后,这种学有所专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培养出了大批学有所专的人才:能持诵经者称为“多闻者”(bahussuta)、“诵经者”(sutrantika)或“诵持修多罗者”[38];忆...六,T.2.559c09—560a27。 [36]《增壹阿含经》清信女品第七,T.2.560a29—c04。 [37]《杂阿含经》卷第十六,T.2.115a28—b19。 [38]《...
净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5344089.html
-
可以清楚的知道:太虚大师是站在中国佛教思想现况基础上提出菩萨行,他所主张的菩萨行就是人乘行果。[37]
太虚大师为适应今日时代所需,以人乘行果就是菩萨行。必须依人乘进趣大乘(成佛)的境地,是即须&...佛教》,页6~7。
[35] 印顺着,《华雨集》第四册 ,页67。
[36] 印顺着,《华雨香云》,页310~311。
[37] 依他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所说:就最近的趋势上观察...
释德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444116.html
-
它限制在事相解释的方面,而不是道体的方面。胡适借助于现代历史学的方式开辟佛教研究,背后其实有强烈的瓦解佛教信仰和反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使他的佛学史研究并没有严格遵守历史学所要求的价值中立。[37] 与之...HarperCollinsPublihers,2000.
[36] 参见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8页。
[37] 参见拙作,〈意义与方法:近代中国...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544118.html
-
33、旦木秋《藏族宗教仪式中的迎宾曲》 34、钟忠《嘉戎藏族地区宗教寺院“钦姆”音乐》 35、扎西达杰《藏传佛教音乐谱体系》 36、赵星《试论藏传佛教的形式发展及对蒙古族歌曲艺术等的影响》 37、付...1990 年第 3 期。 35《中国音乐》 1990 年第 3 期。 36《中国音乐》 1993年第1期。 37《中国音乐学》 1994 年第 2 期。 38《西藏艺术研究》 1994年...
田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7.html
-
rdquo; 37
这种令来自西域的胡僧以为到了佛国净土的强烈感受,不仅是靠宏大的场面和华丽的饰物达到的。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面之下,才是真正动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而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则是伟大的...1982。
34本节引文均见杨 炫 之《洛阳伽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
35同上书,卷一, 52 页。
36同上书,卷二, 88 页。
37同上书,卷三, 131-...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5044233.html
-
倒错性的性行为,那么淫欲就会变成邪恶了。” (37)
性之所以成为邪恶乃至于造成人格的异常,一部分的原因,便是来自教条主义所形成的宣传。宣扬教条主义者原来并无此意,但是当你把人类生命中...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9月。
(37)引自郑石岩著《清凉心菩提行》,页191,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
(38)引自《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十四,页547—...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0344260.html
-
rsquo;
35:从大乘‘六度法’说起
36:如此而已话‘神通’
37:如何做功课?
38:念佛的心要
39:什么是&...
妙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1644294.html
-
,未尝稍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他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37];曾畿说:“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38];韩驹说:“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季去言书”。 [36] 见吕著「童蒙训”。 [37] 见吕氏“与曾畿论诗第一帖”。 [38] 见曾著「茶山集”“读吕居仁旧诗有怀”。 [39] 见韩著「陵阳先生...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且云: “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37]。 “报应之道,运环相袭,其犹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无差毫分”[38]。 “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