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词,究竟何义?(详第(三)2.(1)节)另外,尚有一大问,以《中论》的架构而言,是否与《般若经》的修道次第相合,而可以证成所谓“《中论》最终论证的对象是《般若经》的空义思想”[37],依然不无疑问。...36] R. H. Robinson在《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派》一书中,曾对梵本《八千颂般若经》与《中观论颂》做过“对等文句”的比对,但这仍无法说明,《中论》是“直接”引自《般若经》。 [37] 陈...
黄瑞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1944438.html
-
谬妄,而以哲学思想论,未始非进步者。”[37] 他们于历史、哲学、宗教之间界限的深切领悟,对史学研究在佛学整体世界中的限度的明确认识,反过来又成就了他们那通达、高明的史识,使他们在从事历史表达时不停留...〉义记》卷二,《大正藏》第37册,第654页下。) 62. 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东原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三家经学研究的共法。欧阳竟无先生 “自谓由文字历史求节节近真,不...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644447.html
-
不必能通”。一意追求知识难免滞在言中,不仅对佛法深彻之旨全没领会,而且于成德无补[37]。 熊氏的问题在于他一方面声称自己对于佛说“始终作为一种参考而已,完全取准,问之于心”[38],而当他于心性体究...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644448.html
-
转轮王 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引见《大正藏》卷12,页10 98,上。)卷六,〈增长健度〉第37之余也说:“我 (释迦)涅槃已,七百年后,是南天竺,有一小国, 名曰无明,德国有河名曰黑闇,南岸...藏》卷38,页299,下。 注34:同前书,卷14,页419,下。 注35:《杂阿含经》卷37 ,第1042 经说:“谓离杀生乃至 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怀命终,得生天上。”( 引见《大正藏...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744450.html
-
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现在当来三世十方佛, 三世十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念一切 众生,愿令悉得度脱37。 此处明显言及,以三自归礼拜佛、法、僧三宝求忏悔。这种礼拜三宝以求...3039),杨家骆主编,台北:鼎文书局。 36 参《弘明集》卷一,(大52,2a)。 37《弘明集》卷十三,(大52,86a)。 38《梁高僧传》卷一,(大50,325a)。 39《梁高僧传》卷二,...
释大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844451.html
-
物自身的区分诠释为对现象的否定与对物自身(本体)的肯定。与康德哲学不同的是,中观哲学肯定人可以获得直观本体的般若智(智的直觉)。(Tuck,1990: 37-38)他们在二世纪的印度发现了康德哲学,也...
林镇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044458.html
-
《修行道地经》在二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时间约略相符。
僧伽罗刹在佛法上的专长由其主要的作品《僧伽罗刹所集经》[注36]来看,主要是依当时已有的“契经”[注37],整理释迦佛...大正藏》第四册,第一一五-一四五页。
[注37] 如本经中“广说如契经”第一三九页中、一四二页上、一四三页中。
[注38] 《大正藏》第四册,第一二○页中。
...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944478.html
-
的教团[36]。因此,实际上并没有第一次的“瓦解”,有的只是意见之争而已。 但是,第二次的瓦解,却是真正的瓦解。第二次瓦解后,台北新雨社改名“台北佛法共修会”[37];张慈田也回到嘉义老家,创立“...,37;〈现代禅陈建宇先生访问记〉,71-73;〈现代禅李玛璃女士访问记〉,124-126,156-164。 126.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73。 127. 引见:〈经验主义的...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244485.html
-
1976年10月初版。 9.台大哲学系主编,《当代西方哲学与方法论》,台北︰东大,1988年,初版。 10.张曼涛主编,《佛教哲学思想论集(一)(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6、37册,台北︰大乘...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144502.html
-
名佛性。[37]
一般凡人对万法的看法,不是持神我的常见,就是虚妄的断灭见,此二见是佛陀自初转法轮以来一再驳斥的偏见。“无常无断”才是中道,亦是观十二因缘智,而此观智即是...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24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