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其无性而言是空(真谛),就此空有不二而言是中谛,亦即圆实谛;若急辞言之,则三千世间法同时即空即假即中也。如此言三谛仍不违实相般若之精神,但却不止于空宗,因言性具系统故。”[16]由“性具”的佛性...。 [16] 前揭书,页570。 [17] 牟先生认为真如空性与缘生(依他起)之关系并非体用因果之关系;真如空性不是能创生之体,依他起亦不是真如空性所生起之用。因此,“依体起用”只是方便说,而不能...
叶海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047281.html
-
儒佛(禅)各名家为学为道相通举隅 朱秉义 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1998.12.26出版) 页3~16 华梵大学哲学系发行 本文全文由华梵大学哲学系提供,特此致谢 ---...忘言。”与二祖慧可的“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初祖达 页12 磨许之为“诸佛所传心印,”[16]也是相通的。至若渊明〈形神影〉一诗: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朱秉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847330.html
-
年迈多病而不能成行,郁郁寡欢。而此时弥勒也受天神启示要到天中天那里出家学道。跋多利遂让弥勒去见释迦牟尼。于是,弥勒和16位同伴都成了佛弟子。 后来,天中天佛到波罗奈国说法。此前佛姨母专为佛织一金色...乾闼婆王即佛教中的伎乐天,说明《弥勒会见记》的上演有音乐伴奏。 从《弥勒会见记》中还可以看出有大量独白、对白、旁白等人物语言,亦证实该文献决非一般的写经或佛经故事。[16] 那么是不是就因此可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4447373.html
-
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16上),并未说本宗如何看法。不过,大众部本宗和化地部本宗,同是过未无体论者(16上,下);同样说「都无中有」(16上,17上);同样是主张「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大正27.42...张「有于一时二心俱起」(大正49.16上),也还是六识并起。说「心遍于身」(16上)的细心执受,是生命的象征,一切感受的来源,这才是细意识的思想。这细意识就是六识外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或称为「根本识」,...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647481.html
-
。(注 16)
在文献上首次出现的是 983 年由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览》(卷 654)及《太平广记》(卷 111)里面,但是不以《十句观音经》为名。首次以此名加在这十句的是 1269 年由志磐编纂...文也载于《疑经研究》页272~289。桐谷征一〈伪经高王观世音??????信仰〉,《法华文化研究》(立正大学法华经文化研究所),第 16 号(1990),页1~67。
(注 16) 如果我们把这十句...
于君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747530.html
-
prajJA慧。闻者,即听闻,是有情感官功能之一。慧者,是简择的意思;属心所法中十大地法之一。16这是对于所缘之法有简别、推求善恶、正邪的作用;只要有分别的活动,就有慧心所。17至于mayI的意思,...则有“转化彼(前者)而成为什么东西”。就听闻来说,便是转化听闻而成为什么东西。对于这一点,《大毗婆沙论》是注意到的,如卷42(大正27,218a15~16)说: 闻所成慧,要因耳根听闻法已,展转能引...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1.html
-
,这导致后来部派之渐、顿二种思想的诤议。 若追溯其根源,南北传之阿含经各有提及此四谛的渐、顿现观二种思想,如汉传的《杂阿含经》有显著的说到四谛的现观是次第渐见而非顿见的,如《杂阿含经》卷16.432...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4 不过,相同的一部经在北传的《阿含经》却有明显的倾向渐现观的思想,如《杂阿含经》卷16?436经...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晋.僧提婆共慧远译)大正藏第28册,No.1551。 8.《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尊者大目乾连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26册,No.1537。 9.《成实论》16卷(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No.1509。 19.《别译杂阿含经》16卷(失译)大正藏第2册,No.100。 20.《持世经》4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4册,No.482。 21.《...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547579.html
-
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大正14,549b4~16) 经中举了三种譬喻,第一是高原陆地与卑湿...道行般若经》16同样认为二乘人是无法回小向大的,但却暗示著能回小向大的可能性17,如此经卷1中云: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是若干千万天子乐者,听我当说。”须菩提持佛威神持佛力,广为诸天子说般若...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nirodha三種無為法。這在有部初期阿毘達磨的《法蘊足論》中已經出現,15其次就說明《品類足論》中,對三無為的定義說明。16 此三無為說亦為《正法念處經》所採用,17龍樹也在《大智度論》中列舉三無為。18 ...而是說擇滅之涅槃(泥洹)為無為性(卷16, 大32,368c)。另外,因為將作為緣起智之法住智,與前面的泥洹智,一起作為智者之所知,(雖然不能說是體驗智)所以,也可以被加入無為法。但是成實師甚至對於...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34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