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部分有关"三"的名词简解

    法身德、解脱德。  42、三觉(佛的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43、凡夫三行:佛给归纳起来分:善行、恶行、无记行。  44、三藏:佛学把佛祖讲过的经典按照所讲内容,分为经藏(修多罗)、论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053831.html
  •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

    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42),以致世亲把十二支中的识看做是阿梨耶识,但却没有表示它是结生识。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说:“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此...

    叶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3653848.html
  • 人本的佛法与人本为中心的佛教──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本怀[*]

    机会到了![42]   p. 1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27, p. 893, a23~24。   [42] 〈五乘共法章〉《成佛之道》pp. 86~87。   [43] 《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 p. 749, a6~9。   [44]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453927.html
  • 近代四大高僧与福建佛教

    众,捏名寄戒,不知律仪为何事!”最后表示重申传戒仪范的目的是为了“庶足以补过去之漏,匡未来戒法之疏。”[42]在虚云法师的努力下,鼓山门风重肃,与金山、高旻鼎立而三,一时成为全国丛林典范。  保护经版...筑放生园落成对群生说法》,《虚云和尚法汇》(上集),92页。  [41]《敕赐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同戒录序》,《虚云和尚法汇》(下集),315页。  [42]《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虚云和尚法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74754114.html
  • 僧思想研究

    入关之前,旧译佛典,疑义多端,且因文字隔阂,意多难明,故致经义隐晦,经旨不彰。僧 云: 「前译颇丽其辞,(仍)迷其旨,是使宏标乖於谬文,至味淡於华艳。虽复研寻弥稔,而幽旨莫启」(注42)。「当是无法... 42) 〈思益经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入,《大正藏》卷五五,页58上。 (注 43) 〈 摩罗诘堤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大正藏》卷五五,页59上。 (注 44) 〈 摩罗诘堤经义...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论解脱

    。41然而或许囿于鸠摩罗什的翻译,42吉藏在本颂中却将具贬抑意味的“得无我智者”诠解为是对“得无我智者”的赞叹语。如此理解虽对梵文原意的把握有极大的偏差,但显然不致完全错解龙树的思想,可为资证的是吉... Philosophy in India, p. 6; Ramanan, Na-ga-rjuna's Philosophy。   42 关于本颂的翻译,汉译三本除《释论》缺本颂译文之外,其它两本的...

    赖惠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354307.html
  • 佛教问答750题(1)

    按赡部又译阎浮提,义为胜金。  41.问: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答:神属鬼,即饿鬼中之多财者。仙属人,别得生理,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王天所统摄。妖怪,则多鬼畜矣。  42.问:须弥山何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中印禅宗史讲义(1)

    42人(居士1人不计在内),法高自晋至清43人;品高自晋至清47人;化高自东汉至清41人。资料大多采自4部高僧传。全书以禅门宗师最多。   《三十二祖传赞》清世宗撰。1卷。作者自雍正十一年(1733...

    道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5754352.html
  •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1)

    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1]  又《菩萨地持经》卷一云:  非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勤精进,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2]  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六云:...

    昌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0554419.html
  •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

    庄严经论》13卷(无著菩萨造,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  31册,No.1604。  13.《瑜伽论记》48卷(唐.遁伦集撰)大正藏第42册,No.1828。  14.《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唐....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585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