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dquo;[42]
智顗在解释《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经文时提出“起随喜心”、“自受持读诵”、“劝他受持读诵&...内容上有不少重复之处。这里不拟对这些阶位一一进行解释。
[40] 《大正藏》,卷46,761页上、722页中。
[41] 详见智顗:《四教义》,卷11及灌顶《八教大意》。
[42] ...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5256136.html
-
”或称“汉密”﹚、“巴利文经典系”的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文经典系”的佛教﹙藏传佛教,属“藏密”﹚,这是很特殊的现象。42南诏的领域曾达今日缅甸的北部一带,据说最早进入南诏的佛教是“阿吒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2756171.html
-
提出「台湾经验」,希望有助于创建藏传比丘尼传承。次年(1998)年西藏流亡政府宗教文化部慈仁格西来台,观摩台湾比丘尼僧团的发展,比较汉传及藏传的尼众戒律。[42] 释昭慧两次活动都参与,并且对达赖喇嘛...- 745. [40] 《千载沉吟》,27-28. [41] 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僧伽》2. 1 (October 20, 1992): 22-27。 [42] 林熅如、李玉珍...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3656212.html
-
its culmination)’。”[42]然而,若相对《解脱道论》的话,则称为“相似智”。[43] 如果依上述笔者所引述优波底沙的《解脱道论》、弥勒的《瑜伽师地论》、觉音论师的 来看的话,纵使...。 [24] 藤田正浩〈心解脱慧解脱〉,《印度学教学研究》第42卷,第2号,p.576。 [25] 云井昭善著,p.735~736。 [26] 印顺导师《空之探究》〈泛说解脱道〉,p.14...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之外,又有龙移湫、澄源湫,传说为天宝年间(7 42—756)山石崩塌堵塞水流而成,在山左太峪村东南有一所谓的“龙涎窝”,瀑布从山崖上 泻下,气势磅礴,吼声震耳。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又有风洞,凉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4556281.html
-
元代官刻大藏经尽管也是折装本,但每版42行,折为7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不论气魄还是规模都是迄今中国历代刻本大藏经中迄今最大的。 清代《龙藏》及其以前的汉文刻本大藏经,都采用《千字文》作帙号...
姚 珏 侯 冲 韩丽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0556327.html
-
均提鼍本生》,第34品《啄木鸟本生》,第39品《恶重本生》,第35品《狮子王誓坚本生》,第40品《比丘光本生》,第41品《家主好静本生》,第46品《坚施王本生》,第42品《灯光王本生》,第47品《乐施...
熊文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2556338.html
-
何谓有爱食?答曰:无明为食,无明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无明食?答曰:五盖为食。……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 [42] “七觉支”提供三明、心解脱慧解脱的食粮,“五盖”...大正2,193上27~中12 [40] 大正2,193上9~24 [41] 大正1,487中28~29;487下20~21 [42] 大正1,488中5~8;中27~28 [43] 大...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固然切断了时间、事物、因果的连续性,有著中观学派破自性的意图,但是静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似乎与贵无派的思想越来越接近[42],动静不二的论述反倒不那么强调了。僧肇于此不像在〈不真空论〉中紧抓“自性空”这...1996年, 页256 [42] 虽然主张过去的事物绝对静止于过去,是一种绝对状态,但与贵无派的道的静止态又不同。 [43] 有两种诠释,一种是刹那生灭,如此与空性并不违背;另一则是各住一世的实存性...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
-
则印度佛教发展之遗痕也。”[42]这里的“五阶”是指印度佛教的五个历史时期的分期,即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五、...p.1。 [41] 参见《五十自述》“二十九年条”,第六十三页,东方文教研究院1946年。 [42] 《印度之佛教》p.3。 [43] 《印度之佛教》p.10。 [44] 《印度之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