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8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代天台忏法

    二时礼忏且依唐风[34] 。  此寺院集会的道俗中虽有许多新罗人,但从「二时礼忏且依唐风」,可知唐朝之修忏或已成风俗。又根据汪娟女士对敦煌礼忏文之研究指出,从初唐以至晚唐、宋初皆有礼忏文的流行,尤其...三十九,〈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大49,363b)。  [33]) 《统记》卷三十九,〈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大49,363b-c)。  [34]) 《行记》页190。  [35]) 汪娟(199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
  • 佛教生死学中的生命治疗观

    性正见的养成及具备,是修学菩提道的核心内涵。32因而强调一套激励发心与证悟空性的实践方法,即成为《广论》的基调。  在《广论》中,所谓的“修”33是指:安止修与思择修,34此系闻思修之“修”,和一般...意乐,其次是对实践的道理获得定解。  34 参见《广论》,页55:“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35 参见傅伟勋,页126。文中提到:在汉传佛教明代憨山大师之《梦游集》中:“迷之则生死始,...

    王 惠 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647860.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随波逐浪(重关,由圣返凡)、涵盖乾坤(牢关,不堕凡圣)为序。”[34] 我则以为根据佛家不主故常,去除我执的观点,“正”、“反”、“合”的逻辑思维,以“合”为“正”时,“反”则立即出现;因此,云门...,页389引用时依《诗人玉屑》原来标点,末二句作“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张伯伟《禅与诗学》页77引用时,其标点则改为“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  [34]  张伯伟:《禅与诗学》页71~85...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刺激了内在的意根,意根即发动认识作用于耳根上,此认识作用就是耳识。假若意根不藉由五根而发生认识作用,则为本身缘自己不共五根的法尘,那么产生之识即为第六意识。34由此可知,意根不但能发动意识,更能产生前...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CBETA, T02, no. 99, p. 9, c16-17)  34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精密的说:意根不但生意识,而且还能生前五识。所以凡能生认识的心理...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

    物举动的直接统一(注 34 )。  职是之故,不离开此存有物真理,不弃绝此存有物层面,只是“一翻转”,就是存有论真理的显现,就进入存有论层面。这些都具备在人(此有)的历时化的时间性中,在“生死烦恼的...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讨

    西藏藏经》第三“八册,486叶(简称TD);同注“一,叶,页483、484。   页34  是由心理学的因果,对治的角度来看三性思想、把“遍计所执”视成“颠倒”,其原因为“依他起性”,具对治作用则为“...rdzob,诠说的世俗)。世俗谛在根本真实中次第应知。”[34]  安慧的解释如下:   “在非实境中,安立色、瓶、衣为有,此是起名世俗。又其它的人说:由色、受、想等的自性与差别,名(naama,mi n)被...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447986.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看成是潜在的无表,可能与前面一样,将它看成是色法。在《论事》中,又提到案达罗派及正量部的主张,认为业的集积与业不同,是心不相应、无记、无所缘者,34 把作为业的集积的潜在力,视为与心识无关,我想它仍与...34 出处同上,15, 11.  35 关于此意义的心不相应,参照拙稿“心不相应法”(《驹泽大学研究纪要》通卷第14号,收录于本选集第2册)。  36 譬喻者的无表说,《大毗婆沙论》卷122,大27,...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kammūpaga-?ā?a)二项。34 又,所谓abhi??eyya“应证知”的义务分词亦常被使用,此语相对于各别说四谛─苦pari??eyya“应遍知&...或者接近于此之净慧,亦皆以智之名来称呼。关于此《清净道论》之智的前面阶段,见于《无碍解道》。参考第三节。(参原书p. 83)   34Visuddhi-magga, p. 429; Tika-pa?...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证悟

    ,而且也劝勉这点。对于只以未来的证悟为目标,而不重视现在投入身心的修行态度加以批评,认为这不过是在修行之外,等待证悟罢了。因此,证悟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其例见《正法眼藏随闻记》二:34   若如是求...34(大2, 249c6):“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万法具吾一心,吾岂甘随哲学而昏迷?”[34] 这同欧阳自己说的:“毗卢舍那顶上行,六经皆我注脚”,[35] 是一致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条件,这也正是一种独立、自由、解放的呼声。  欧阳竟无极少谈及净土...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