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97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一行禅师著:观照的奇迹 (3)

    》中经常提到的「四法界」(31)。  中国唐朝的法藏(32)禅师这位伟大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许多禅修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妄见,回归缘起的本源,也就是对于真如世界有一种澄澈、彻底的看法。(33)...关系)和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的绝对不可思议。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事与事看似互为相对,然多缘互为相应以成就一缘,且一缘亦成助多缘)。  (32)法藏(643~712):...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647604.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1)

    妄心既息,三昧自发。(32)  第一面意义是修行者要明白心及诸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无自性意义的生,亦无自性意义的灭,它的本性是寂然清净的。这很类似上面说的对心的虚幻性的体会。第二面意义是修的重点,智顗提出...  (32)(33)《觉意三味》,《大正藏》四六·六二二c。  (34)关于六波罗蜜的详细解释,参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  (35)《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如何运转。他们看善心,亦是同样的看法,不视之为有善的自性,因而会“即善而恶”,善可转成恶,因而亦无定善定恶的规定,要看心自身如何活动。(32)  四、妄心具足诸法   上面我们提到一念无明心起,能...为见。”(《大正藏》四六·一三一c~一三三a)。  (30)《法华玄义》一下,《大正藏》三三·六九二a。  (31)《法华玄义》八上,《大正藏》三三·七七八c。  (32)这一节所讨论的有关心的无明与...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3)

    四悉檀,即得一切种智,佛眼也。(32)  这样,在观中,智是能观。所观之境,即是十二因缘二谛之理也。能观之智,即三观也。(33)  具体来说,这一心三观是如何进行的呢?它的作用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引述...到。”(《大正藏》四六·五八四c)《观心论》与《维摩经》疏成立于相同时期,说法当亦相近。  (32)《维摩经玄疏》一,《大正藏》三八·五二一c。  (33)《维摩经玄疏》二,《大正藏》三八·五二五a。...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1.html
  • 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1)

    论师,开创大乘,继之宏扬者为脱准弟兄及萨日哈;最极宏扬者,乃龙树菩萨也。(上见《多罗那他史》28、30、32页)  罗伽王之后,有旃檀护王,统领全印,笃信佛地,时有大婆罗门萨日哈或名罗罗(sgra-...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147702.html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

    ?无畏德菩萨会第32会》:  “迦叶言女:若法永无,云何而起无明及爱及我我相,所有众生  不可见故?  女言大迦叶:如是一切诸法永无,彼云何见!  大迦叶言:若一切佛法毕竟是无,云何可见?”(大正11...法住般若波罗蜜”、“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都还只是指修持、理想的实现。而《般若经》空的发展,是由“胜义的自性空”,演进到“无自性的自性空”。[32]在大乘佛法中,空的意义,也还在多方面的发展...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347705.html
  • 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折中孔释”说理论之反省

    -------------  [1] 任继愈指出:“在佛经形成史上《涅槃经》是《般若经》的直接承继和发展。  详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页32。  [2] 参见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 文津...

    彭瑞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4.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32) 一、世俗化是指宗教的没落,从前所接受的象征符号、教条与制度已经丧失了他们原先的声望和影响力。 二、世俗化指顺从现世的现象,宗教团体将对超自然或他世的注意力,转移到 页120 ...of Religion 13(New York Macamillan,1987),P.159。注32 同(2),页294。注33 同(31),页160。注34 阿部肇一著。关世谦译:《...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百丈清规》与中国佛教僧团的管理创新

    ,当处所度多少,委有司量定。"32并对受度者资格有严格限定,须在正式剃度修学之前入寺拜一僧为师并随之修行一定时间,然后经试经考核合格,方可受度。其二、规定非经官方批准,不得随意游学。此如《唐会要》大中...

    王永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447747.html
  • 《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

    三十二相经》(D30)  N--《阿咤曩胝经》(D32)  由此可知,北传的《长阿含经》和南传的《长部》,约略含有三十六个独立的经典。《长阿含经》的30部经中,共有9部经出现【三学?定型句】的经文,首先...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264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