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9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大义章探究

    义于法身,则无此事。或有人言,受记是实事,唯应与法身受记,不应为变化身也。”[32]   “若如实语者,诸佛威仪粗事,尚不可知,何况受记深奥义乎?有众生未发心,而佛与受记。...;,“或有”而非真,则是变化之流。如此,真法身佛,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页84。   [32] 页85。   [33] 页85。   [34] 页86至87。...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560012.html
  • 论佛道儒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

    《静泰录》都不认为是安世高所译,是中国自撰疑经之一。所以,到底哪部经典时间在前很难判断。[32]但是,根据《出三藏记集》等说法,《提谓经》应该有一卷本真经,然后昙靖依一卷本增加阴阳、五行之说,采取世俗...   [30] 牧田谛亮《疑经研究》第149~150页   [31] 《历代三宝纪》卷4,《大正藏》卷49,51a。   [32] 镰田茂雄先生认为时间的先后难以判断(《中国佛教通史》第4卷第...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260032.html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32]“动而无静,静而无动”是指阴阳及由之化生的万物,“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是指含动静而未动静[33],...21号,1990年。   [10]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上。   [11] 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台湾正闻出版社1990年第11版第49页。   [12] 《大乘起信论...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和我国佛教的发展

    例如郭祖深攻击佛教“蠹俗  伤法”[31];荀济也上书皇帝,“论佛教贪淫、奢侈、妖妄”,指责僧尼“不耕不偶,俱断生  育,傲君陵亲,违礼损化”[32];范缜更是批评佛教“浮屠害政,桑门蠹俗”,认为佛教的...弘明集》卷八。  [31] 《南史》卷七十《郭祖深传》。  [32] 《广弘明集》卷七《荀济传》。  [33] 《梁书》卷四十八《范缜传》。  [34] 《广弘明集》卷四《舍道事佛诏》。  [35]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战后台湾传统佛教的教派发展与现代社会(1)

    名刹大仙寺担任住持期间曾促成了台湾战后的首次传戒活动,时间是1953年。虽然他的禅修风格和丛林管理颇有百丈遗风,很受大陆来台教界人士的推动[32],但因缺乏传戒经验和对律藏的深入探讨,以致造成传戒活动...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真谛三藏行历及其以广东为核心的翻译活动考实

    纪》卷九记载:“《中边分别论》三卷,于临川郡出。”“《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译者小异,在临川郡翻。”[32]而《开元释教录》卷七记载:“《中边分别论》二卷,婆薮盘豆造,或三卷,于...。  [18]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1,{大正藏)第50卷,第429页下—430页上。  [19] 唐·道宣:  [20] 《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上。  [21] 隋·费长房:《...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2)

    》卷十二曾就其形态之别异加以对照说明,并认为《善戒经》之九卷本与一卷本应为一部经,但因将受戒法别出而流行于中国北地,故成两部经。[32]   (二)授戒流传概况:   从早期史料上所载授戒者与受戒者的...持经》为北凉时期所译出,约在西元四一四~四二六年。   [31]例如:明显述及受菩萨戒之前应“先受”比丘戒等七众别解脱戒。此在本节中有关戒本的菩萨戒概念的讨论中曾论及。   [32]参见《大藏经索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860061.html
  • 宗喀巴对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1)

    道灯》的说法。  (四)在宗喀巴的《戒论》中曾提到阿底峡尊者依龙树、无著、寂天之义而造发心、受戒仪轨。[32]这和《道灯》所述相一致。  (五)宗喀巴在《戒论》中批驳各家见解,唯独对尊者之说采取正面引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060063.html
  •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

    32)及《玉耶经》(注33)都将五戒与十善配合起来讲的。依据南传的《清净道论》第一〈戒品〉,也将五戒与十善戒乃至八戒,连合起来讲的,那是对于信仰三宝的在家男女,所规定的实践轨范︰  优婆塞优婆夷的常...大正藏》卷32,305页下。  (注32)《大正藏》卷2,页846中。  (注33)《大正藏》卷2,页865下云︰“受十戒三自归,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佚,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460068.html
  • 佛“教”真“谛”:真“我”教“育”

    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此皆赴机利物,不得已而立也。  “除小乘外,凡大乘经,皆有种种异名可会。凡看一经:必须会通经体之种种异名,方知某经以何为(本)体。”(同上书,第32页。)  答: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曰...

    陶棣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466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