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否定的方式来展示求心不可得,由此以确认心的虚幻性。所谓四句否定,是对于四种可能的思考即肯定、否定、综合与超越,予以同时否定,以表示在这种思考层面的不可能性。(25)智顗说: 行者当谛观在一念妄心随...)《小止观》,《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24)《次第禅门》三上,《大正藏》四六·四九三b。 (25)关于四句否定,参看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26)《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生烦恼灭。(24) 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乱恶法。由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定散既即无明,无明亦即法性。迷解定散,其性不二。(25) 正是由于法性或明与无明合成一体,在心中相即不离,因而要实现法性或明...)《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 (23)《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七四四a。 (24)《法华文句》九下,《大正藏》四六·一三三a。 (25)《摩诃止观》九下,《...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外道,使人生起种种烦恼,流转于三界六道,以至清净涅槃、六度、十力,而能成就一心三智、别教、圆教等等。(25) 当说一念心具足诸法时,这一念心是一时难以直截了当地确定是染污或是清净的,理由是智顗在这个...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 (22)《维摩经玄疏》五,《大正藏》三八·五五三a~b。 (23)《大正藏》四六·五八五b。 (24)《大正藏》四六·五八七a。 (25)《大正藏》...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1.html
-
,又有安志比丘(yid-btan)复随龙上座语,重唱五事,当时争论更甚,遂由四部,开始分为十八部。(上见《多罗那他史25、26、27页) 十八部之分法,各传不同。上座部传:先分上座大众二部,大众部中...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147702.html
-
有尊派与俄派之分。(见法尊《政教史》卷三第25页) 第七节 密咒事部及行部 事、行二部,以佛密论师所传为主,由卫曼殊室利(dbus-man-dsu-shun)译师翻译瑜伽三部而宏传之。后宏期中...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师与业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诸尊为萨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实生空乐无分别智,或胜解生起,净语四业(26),除风息流转之相,加持发语脉息,身得调顺,...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347704.html
-
”的伦理规范。有关“礼六方法”的类似内容,其实也有简单的说法,《杂阿含.93经》(T2.24c,25a)[2]记载有长身婆罗门办邪盛大会(祭祀大会),以杀牲畜来布施供养外道。佛陀告诫他这种行为有罪,...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547711.html
-
民情、风俗、习尚、及社会意识之变化。对此于课题,陈学文、暴鸿昌、徐泓、林丽月等学者皆有论文研究,(注25)除暴氏,他们主要观点大致相同。以陈氏为例,谓:由于经济发展,社会风尚正处于大变化中,嘉靖隆庆已...二人的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列出三教经典之书名在《 五部六册》被提及的地方及次数。在这些引书当中,佛家经籍 占大多数。注09 同(7),de Bary作,页24-25。注10 同(3...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括检,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25中宗时辛替否亦有疏曰:"当今出财依势者,尽度为沙门;避役奸讹者,尽度为沙门。其所未度,...
王永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447747.html
-
,无人唤你作痖(“痖”,同“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25、师上堂。云:“兄弟!你正在第三冤里。所以道: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来无事,更问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的重罪(波罗夷)。[25] 因此,《四分比丘戒本疏》对于“杀人戒”之是否杀害“人命”的判准,认为:“此[杀人戒]戒即是别缘具五,一、所损境...
惠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04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