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比丘展转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施衣时,此是时。”[24] “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入聚落”和波逸提法第42条[25] 有关,第42条是:“若比丘先受请已,若前食、后食行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 见T22, 1430, 1025a5-7。 [24] 见T22, 1430, 1026c16-17。 [25] 宫林昭彦上引文说“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入聚落”为波逸提第83条的免除(页13)。第...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皆依实相,实相是安乐之法,四缘是安乐之行,证实相已,所获依报名为大果。起教只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旨归只是归于三轨妙法秘藏,所以始末皆依法华,此即法华三昧之妙行也[25] 。 其次,也在《五百问》讲述...时,配合一念三千遍摄为理观中心。 [25]) 《义例》卷上,(大46,447a-b)。 [26]) 《五百问论》卷下,(新卍续56,668b)。 [27]) 《辅行》卷四之二,(大46,258c...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
-
本已将此经全部改用另一版本。其版式为入每版25行,折 为五个半页,每半页5行,每行15字;经文有断句;版首与版间均有小注,如:“拱一卷 五”。此部经共8函,每函首卷经末尾均有一折页印有施经愿文牌,牌内...
何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047889.html
-
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象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缣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起也。”[25] 曹溪之不断百思想,就像明镜可以映照万象,象一...余光中:〈松下有人〉、〈松下无人〉,《紫荆赋》,台北:洪范书店,1986,页81~84。 [25] 《六祖坛经˙顿渐品》,《六祖坛经笺注》,页80、81。 [26] 白灵:《一首诗的诞生》,...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25 眼、耳、鼻、舌、身五根各就其本能而缘其识的境界,各自是不相同的运作内容,但是意却包含了五根所缘的境界,意是五根的所依止处。 此说的“意”,梵文为manas,巴利文为mano或manas,音译...12 参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25。 13《六六法经》是《杂阿含经》304经、《中阿含》86经、中部《M 108》(cha chakkhAni dhammA)。 14《杂阿含经》“何等为六六...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抵住相互对列著,彼此对列又相互夺取。存有与存有物之区分,作为袭来与抵住的区别性,是在揭露中保住著隐蔽这两者的持续。在这持续里,获致了对遮藏及自身封闭者的一项清除(注25)。 不论存有物还是存有,当它...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各部派的潜在力,看成是唯识说种子思想的先驱,会容易造成误解,以为这是从实际历史的开展来看的,所以,在此不从实际历史的开展来看,而是从内容上思想的关连性来看。25 在此意义下,以下就依序考察各部派的潜在...a:“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11 《华严经》卷25“十地品”(大9,558c):“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14,538c):“...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8,233c)云:「心相常淨……一切煩惱,不合不離,……聲聞辟支佛心,不合不離。」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卷41(大25,363a)亦云:「如虛空清淨……心亦如是,常自清淨,無明等諸煩惱客來覆蔽故,以...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尸毗(Sivi)国的皇太子不久之后,[25]即结婚生下一男一女。在父王年老后,便继位为尸毗国王。但是,由于他将自己所拥有的大象、御象夫,甚至家族也都施舍给婆罗门,引起人民的种种责难,父王不得不将年轻的...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四果,[25] 或者由修四念处,可得阿罗汉、辟支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三乘圣果。[26] 又于汉译《杂阿含》中,并无所谓的“一乘道”,而是提到,比丘从凡夫时开始观察修习四谛,同样依于四谛的观法...25] 《杂阿含》卷24(大2, 173b)。 [26] 《杂阿含》卷24(大2, 176b)。 [27] 《杂阿含》卷45(大2, 106a以下)。 [28] 《杂阿含》卷10(大2, 65...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