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来藏。以大慈悲心,怜愍世间故。为一切众生,除烦恼花叶。”“佛眼观众生,皆有如来藏。为说种种法,令彼得解脱。”[19] 在此,“佛性”存在于“众生”之中,是确定无疑的。“众生”与“佛”的区别只在于:...1975. [17] 同注15所引书。 [18] 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载《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一。 [19] 诸偈文具见《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 [20] The Gospel of...
芮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3444615.html
-
之后,其子韩林儿则被拥立为主,称帝建号:“(至正十五年)二月己未,刘福通等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至,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19],则知韩林儿号称“小明王”。 正是“弥勒”、...《隋书》卷23《五行志下》。 [18] 《元史》卷42《顺帝纪五》。 [19] 《元史》卷44《顺帝纪七》。 [20]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载《读史札记》,236-7、261页,三联书店,...
芮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4644643.html
-
尘世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表现为宗教和国家间的关系问题,我常常碰到这个问题。在摩尼教文献中,同样也不乏其例。”[19]我不知道,这位作者是根据哪些文书来考虑题记之内在因素的。但他们又促我设想,...260,29号文献)。
[18]同上引克拉克《摩尼教贝叶书》,第179~180页。
[19]同上引克林凯特《丝绸地区的供养人》,第305页。
[20]茨默《摩尼教突厥语文书(...
[德]茨默著, 桂林,杨富学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0944699.html
-
。[17]后来,特肯发现了羽田之误,但又错将其归入“本生故事”之列。[18]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错误才由庄垣内正弘予以纠正。[19]该文献共含有三个譬喻故事。第一个故事(5~75行)讲一对夫妻...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0944700.html
-
集會、出版各類文宣、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十一)舉辦宗教劇、民俗劇之演出。(十二)其他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之有關家庭、宗教、法律、工作、青少年、婦女、殘疾、老人等問題之協調(註19)。任務的多元分化,... 18)根據Berger的理論將現代宗教也視為一種消費商品,宗教的各種活動,也被市場經濟的邏輯原則所支配。 (參閱Peter L. Berger 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一六○~一七一頁。(註 19)...
鄭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144703.html
-
...以便找出使語言教學和翻譯工作更有成效的原則。」[19]而其步驟如〈2.研究步驟〉(P. 252)之(11)所述。
(3)語言學的方法
「語言學」就是「研究語言的科學」。在最具體的層次上,是要...
新村出 編《広辭苑》日本.岩波書店,1991.
[1] 見:稻葉正就(1986, 20-24)。另外可以參考:S. V. Beyer(1992, 19); S. Hodge(1990, vii)...
廖本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344709.html
-
自己,可以为别人作依皈;他对弟子们说:「我去世后,莫对我祈祷,因我走了,便是真正地走了。」「佛陀只为你们指出了路--用勤修去自求解脱吧。」〔注19〕只有婆罗门人才能得道的那一套,佛陀是不耐烦听的。无论...
史密斯 著 张澄基 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844720.html
-
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版。 17.法尊译,月称《入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版。 18.法尊译,宗喀巴《人中论善显密意疏》、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民国六十八年版。简称《密意疏》。 19....相应行蕴所摄,实而非假。』(大,29,19下)於另一处却斥责道:『岂不此(名,句、文)三,语为性故,用声为体,色自性摄。如何乃说为心不相应行?』(19上)毗婆沙宗主张“经与论是名、句、文的集合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60544837.html
-
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 从《高僧传》中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往生安养者,其修行依据都与“禅观”有关[19],最早传译到中国的净土经典(后汉...) 15、《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15) 16、《大智度论》(大正25) 17、《十住毗婆沙论》(大正26) 18、《大乘大义章》(三卷)(大正45) 19、《清净道论》,蓝吉富编《世界...
释果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245077.html
-
的《阿粊佛国经》中,只谈到回向菩提方面,而在《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19]之〈往生因缘品第六〉中更作是说: 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以此相应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愿与不动如来共相会遇。舍利弗!以此...”,并解释为:“善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业,和合是法,名为福德”。(大正25,488b19~21)所言善根即不贪、不嗔、不痴,换言之,由善的身、口、意去造作六波罗蜜等善法,即名为福德。那么...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44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