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9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2)

    的重点目标;有目标即可源源推进行动,因此各自成为操作上的动力所在。例如,〈第二会〉提到“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及为严净诸佛土故”(p. 18c);“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欲严净自佛土故,为见如来?应?正等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745850.html
  • 天台智者的戒体论与《菩萨戒义疏》

    当非无当,当无当皆得论理教义,若言无者,于理极当;若言有者,于教为当。理则为实,教则为权。在实虽无,教门则有,今之所用有无作也[18]。  此乃以教理权实来处理有无作与无无作之诤论。于“理”言,则是无...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3.html
  • 从南天乌荼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1)

    。其事教两相所以大异于胎藏法,实在乎兹。[18]  大村西崖之所以知道八世纪南天乌荼、摩赖耶(Malaya)及师子(Sri Lanka锡兰)等地成为当时印度密教金刚顶派的发展中心的原因是,开元八年(...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945854.html
  •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18]佛教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无明”,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早期的文殊信仰系经典,与般若系经典是同源的,但与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处,是文殊系经典,特别重视“法界”,印顺...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045856.html
  • 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

    历代名画记》提到,隋代的董伯仁“尤精位置、屏障,……窦蒙云:楼台人物,旷绝今古,……弥勒变……传于代。”[18]此后,中原地区弥勒经变遂图写不绝。根据经文和敦煌壁画的考察,李永宁和蔡伟堂推测,董伯仁...

    李玉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145859.html
  • 朱熹排佛与参究中和的经过

    师(达摩)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只教曰:外息诸 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注18) 因此,屏弃外缘静修,禅宗亦认为是“可以”入道的方便法门。“...大慧普觉禅师书》,页七。注17 同前注引书,页一五。注18 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 ,卷三,页四八。注19 参《大慧普觉禅师书》,页一四。注20 同...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1845890.html
  •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3)

    │ │ │ ├──┼────┼──┼───────────┼───┼──┤ │ 18 │北魏□信│太和│唯大代太和十六年岁次壬│《松要│ │ │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145894.html
  • 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思想史的探讨

    早已提到了。 然在印顺法师的观点里,弥勒的净土与清凉的月光有关(注18),而弥陀信仰则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注19)阿弥陀佛如太阳的光明,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 弥勒菩萨如月亮的光明,月亮是在黑暗中...17 同注(02),页87-88。 18 见印顺著,《净土新论》,页30。 19 同注(18),页22。 20 同注(18)。 21 同注(18),页31。 ...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2245897.html
  • 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2)

    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恶取无我(=拨俗我为无)之害,甚于妄执有真我!因为妄执真我者尚能修有漏善;恶取无我者不信因果,断一切善根、慧命。  (注 3) 大.1-90下;Di. p.18~...注 4) 参阅 杂.71经大.2-18下。  50 页  只断了包括一切欲爱之五下分结而已,更加断除“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上分结。(注 1)  “转去诸结”指解开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7.html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1)

    布之,使天下知佛之所以为教,………不惟某之 幸,抑亦天下生灵幸甚也矣”(注18)。 上欧阳侍郎书云: “适乃得践阁下之门,辱阁下雅问,...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