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9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a18-b3)  问:何不即于睹史多天成正等觉,而必来人间耶?  答:随诸佛法故。谓过殑伽沙数诸佛世尊,皆于人中而取正觉故。  复次,天趣身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依止故。  复次,唯人智见猛利能得...

    释如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247249.html
  • 《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

    ,在《法句经》中作“罪报自然”、“福应自然”。[18]  以上论述了《净度三昧经》与《法句经》的关系。其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当时,通过轮回学说,对中国的思想界曾经予以很大的冲击,这是...560下、页565上。  [17] 《法句经》,《大正藏》册4,页566上、页564下~页565上。  [18] 《法句经》,《大正藏》册4,页567中。  [19] 《法句经...

    姚长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947260.html
  • 中国佛教的译场组织与沙门的外学修养

    通称“外学”。据拙作《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以下简称《外学》)[17] 所考,知道中国沙门的外学修养可谓五花八门,往往一人兼通四、五种外学。限于学养,仅能论及其中十二门学问。[18] 现在...11月初版,1995年5月初版二刷。  [18] 所未能论及的外学,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机械、建筑与道教的秘咒符箓等知识。  [19] 参拙作《外学》页100~页114。  ...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047261.html
  • 识体理体两分与“一分无性”说

    正佛性。[注18] 至于“隐密性”从其下文看,是为会通天台、华严诸宗“烦恼 即菩提”之说而言的,略同于《涅槃经》卷二十二的“一切无 明烦恼等... 注18:慧沼《能显中边慧日论》卷2,《大正藏》第45卷第439 页。 注19:同上,第440页下。 页106 诸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与...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547268.html
  • 关河的禅法--中国大乘禅法的肇始

    大乘阿毗昙(注 18 )”,看来罗什的心愿是想在手中建立大乘的戒、定、慧三学。 参、僧肇对罗什实相禅法的实践一、实现了动静常定的禅法 罗什在实相禅法中提出了“实相常定”,“动静不异”的大乘... 普门文库,1979),页220、222。注17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大正55,页79。注18 梁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常 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047283.html
  • 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

                       ︱下栏,每栏18行,    ︱    ︱    ┌ 搜罗卍字藏中未收者,多我国久佚本,嘉兴续藏  ︱各栏上方留校记地    ︱    └ 备 考︱ 及又续藏亦有...

    李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347288.html
  • 寂护对有部“实在论”以及“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形象”(行相)说之批判的探讨

    并将护法视成“四分说”,亦即“相分、见分、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皆依他起”的“相无见有师”。[18]  (2) 西藏宗义书的看法:以《宗义宝鬘》为代表。此派将唯识宗分成“真相(有相)唯识”(sems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647297.html
  • 东渡日本的宋代罗汉画

    六罗汉画迹中,年代确定为最早的一件。依“扶桑略记”等 古书的记载,此画是东大寺学僧囗然(注18)于一条天皇永延 元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年)自宋国携至日本。与此...见图绘宾鉴卷三李公麟条。 (注 17)日本学者高崎富士彦、户田帧佑、米囗嘉图等采如 是说,但田中丰藏却表怀疑态度。 (注 18)囗然,少时入南部东大寺,向东南院的观理学...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647298.html
  • 清谈与佛教——以论辩之风为中心,探清谈与佛教之契接

    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 时 京兆宿儒,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摧衄 (注 18)。 由所谓入关... 卷五五,页四一中), 是以格义之说,非自慧远, 乃始于广陵、彭城二相也。 (注 18) 梁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五十,页三六五上。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847302.html
  •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那是毗卢遮那佛“本修菩萨行时 ,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 ( 注 18) 。另外,鸠摩 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26 )》〈净土品, 也说︰... 书,卷 14,页 405,上-中)。 ( 注 18)详见《大正藏》卷 9,页 412,上。 另外,同经还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44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