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9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赵州录(1)

    更向西。”  16、问:“法无别法。如何是法?”师云:“外空,内空,内外空。”  17、问:“如何是佛真法身?”师云:“更嫌什么!”  18、问:“如何是心地法门?”师云:“古今榜样。”  19、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

    “若比丘衣竟,迦絺那衣已舍,若得长衣,十日畜,若过者,尼萨耆波夜提。”[18] “离衣宿”和尼萨耆波逸提法第2条有关,第2条是:“若比丘衣竟,迦絺那衣已舍,三衣中若离一一衣余处宿,除僧羯磨,...,页7~18;《律藏ソ研究》,页179;李凤媚《巴利律比丘戒研究》,页133,注2。为统一和避免歧义起见,本文一律作“波逸提”。  [7] 见T22, 1422, 197b21-24。  [8] 见T...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唐代天台忏法

    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18] 。  可见,进入唐朝以来,默默声息的天台...《摩诃止观》所说:「今用此二十五法为定外方便,亦名远方便。因是调心,豁然见理,见理之时,谁论内外,岂有远近。(中略)若解此意沉浮得所,内外俱成方便,若不得意俱非方便也。」(48c)。   [1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18] 此诗将历史的变迁、人事的沧桑,化入广漠无比的山色水声中,超乎物外的澹然态度,直入天地的飞驰神思,在诗中不著痕迹而随处可遇,禅心与诗心冥然合一...,1987,页159。  [16]  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  [17]  杜牧:《杜牧诗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页65。  [18]  杜牧:《杜牧诗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圆测佛学思想的特点

    客观地评价其所重观点。据《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记载,圆测《成唯识论疏》是为时人仰推之圣典。关于圆测著书的部数,根据近代学者高翊晋的研究共有18部92卷说。圆测著述现存的有三种:一、《解深密经疏》四十...

    智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6.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产生绝不是自有自发的,识与名色就像是束芦,必须互相依存才能成立,不可认为有绝对主观的识体存在。18虽然在此只提及识与名色的依存状态,但从认识论的情形来说已包含了根的互动在其中,所以可推知三者在顺序的排列... (CBETA, T02, no. 99, p. 81, b5-8)  18 参 印顺法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39。  19《杂阿含经》 (CBETA, T02, no. 99, p....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

    存有论区分,“存有用上区分之词而被思想”(注 18 )。海德格说:  因此,只有当我们想到存有实有别于存有物时,我们才真正思想到存有;而且当存有物必有别于存有时,才思想到存有物。于是乎,才更能特别看出此...该讲记之页码。  注008 偈颂引出,见《讲记》,页18。  注009 由法尊之初译为“法表生死,法性表三乘涅槃”,可对照出“表”之显现义的关键处。法尊此初译(原汉藏教理苑刊本)见于新文礼重印之法尊等...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  众缘会遇时,必当受果报。  常被用来作为业相续的经典根据,表示业势力的“不失坏”一词,我想可能是取自此偈。18 如上述经文之例,原始圣典中到处可见,而由此业相续的思想,产生了部派佛教以后的种种...etc; Dhammasa?ga?i, pp. 10, 11, 18, 19 etc; Vibha?ga, p. 87 etc.  说一切有部,例如,在《大毗婆沙论》卷72, 大27, 371b、《...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果等内容则无不同。   巴利《增支部》4集235经中,用八正道说明无漏业,同236经则以七觉支说明无漏业。18 又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说无漏的八正道有果报,认为有无漏的异熟。19 无漏业灭尽三界...非黑非白异熟,所谓预流果,或一来果,或阿罗汉果,或独觉菩提,或复无上正等菩提。”   17 二者皆见《俱舍论》卷6(大29, 33a)。   18 A, ii p. 236(《南传》...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便是杀害水的使命。对具有供给电、瓦斯、热、光、动力等使命的东西,若把它给浪费了,[18]便是杀害电、瓦斯等使命,所以也可算是一种杀生。再举经典所记载,阿难节约使用旧三衣的故事为例。大意如下:   根据...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