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至于普普济依据何种文献敷衍了这段文字,我们不可得而知之。而此种传说,颇有取《诗经·大雅·生民》为原型[42],然后扩充之而成此篇之谓。今案:道信禅师在开皇...净门’,又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故曰‘东山法门’也。"[45]虽然,《宋高僧传》在《神秀传》中也说"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3841331.html
-
认识。今观善慧大士向梁武帝弘法时所说的“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一语(见上文引用),则不只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标准,而且还是有儒典可征的[41],而大士引用来阐明“一切诸法不有不无”之理,却恰到了好处。又...取去,终无所吝。”而盗贼亦被昙藏之言所感化,各自稽首散去。[45]本来,衣食等物,但有疗饥御寒之用,余者皆为长物,是以沙门持律,百一供身。惟其真能至此境界,禅者才会对那些执持外在财富的可怜的盗贼,以...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3841332.html
-
[41]同上73页上。 [43]见郭朋《坛经校释》5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4] 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禅宗语录辑要》51页中。 [45]同上52页下。...罗罗李!"[41] 信手拈来,便是七例。在以上七例中,第一例具体出自于哪一部经典,一时似乎难以查出,但可以肯定是出自于般若类的经典;第二例之所引,盖出自于《维摩诘经》;第三例之所引的经文,在《般若...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4141336.html
-
颇与唐代的俱胝和尚的“一指禅”接机因缘相似[41],然面对持经的僧人,正传采用了比较平缓的接机作风。然后面这则公案中的学人张口便问祖意教意,显然是作家出身,因而正传采用了凌厉的接机方式来接引,给他“...45]可见,正传的驳论最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另外,在正传的《语录》中,还收有不少精美的诗作。在这些作品中,展示出了清隽而又飘逸的意境,渗透著活泼而又剔透的禅机,实在耐人寻味。且看其中的《山居二首...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5341350.html
-
莫写,免得毁散行法全文。一事不周,便亏行相,深诫!深诫![41]
随着忏法的流行与普及,忏法文本需求量增多,而且可能为了普行于大众修持,而有将仪轨随
意添削、抄写浮滥的情形。如此,对...核心,根本原因是观心与忏法的结合。观心即是忏悔,因此忏法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即是观心问题。[45]《摩诃止观》将忏法摄入四种三昧中,而四种三昧的修行是以直接观照实相之理观为目的,四种三昧是修习法华圆教...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441434.html
-
宋代罗汉信仰的具体表现。[41] 寺志称道济“盖五百应真之流云”,[42]郭小亭所著《济公全传》,就是藉此说敷衍开去。其开章第一回就是“真罗汉降世投胎”,说灵隐寺老方丈元空长老,“知道他是西天金身降...以后,罗汉更得到民间的广泛崇奉,不但出现了伪托“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迦译”《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45],同时五百罗汉说也在这时广传开来,江南多所寺院出现了罗汉堂的构建。[46]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
文正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741437.html
-
他们的交往自然也得及地利之便。但由于冯梦祯的主要兴趣已转向佛学,从而文学观念也有变化。冯氏后来的主张愈益明确,即以“真趣”为倡[40],并常以禅喻诗,及以为“知写家书及上豆腐酒帐便知为文字”[41]等...,提到“客有来云,足下形神太劳,愿足下采道家言,少自节啬勿忧。”[44]同时,梦祯又有与沈懋学信一封,也云及道家事:“足下即来,幸即为期相闻。不佞且迟足下于葛洪领上,勿负尾生也。”[45]由此也证明了...
黄卓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141443.html
-
之理,舍弃万行庄严、佛果庄严。 40、“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沉迷于唯识教等三大阿僧祗劫渐修成佛之说,不信佛性可以顿悟,一向修有为造作之行。 41、“或据体离缘而坚我执”。执着一佛性之体为真我...,从来自然如此,堕于无因自然外道见。 44、“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执着能证之智与智所照之境绝对是一,堕于只见共性而不见自相的“共见”。 45、“或执心境混杂,乱能所之法”。执着心境一如,...
程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741465.html
-
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40]所攝藏意爲一切衆生皆爲如來所攝,“所言藏者,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爲藏。”[41]由於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佛果即能攝藏一切衆生,故說衆生爲如來藏。其二,“...則一切衆生不勞修行,自得解脫故。若定不淨者,一切衆生修道即無果報。若定淨者,則無凡夫法,若定不淨者則無聖人法。”[45]此以非淨非不淨之超越立場言真如理體倒也妥貼,因爲它乃不變的本體是也。...
楊維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841478.html
-
澄妄之行,岂可因彼而废此。 众所周知,唯心净土的观念,源自《维摩诘所说经》“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之语[41]。宗门、教下关于净土之论,皆本于此。标心为宗的延寿,虽广陈万善众行,...却属关键性举措。延寿自然不否认见道以无行、无作为归,却更以行道礼拜等事修活动,力救丛林颓风。他引百丈怀海之语谓:“行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事,宛然依佛教,只是不许执著。”[45]何为“沙门本事”?...
聂士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24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