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26无27来28,不生不29灭,寂30然常住,湛31意32恒33安34,千佛共尊35,十方同36敬37,恒38沙功德39,非色40非心41,南无清净42法43身释44迦45牟尼佛。
一心满46...。
40“色”,癸本作“心”。
41“心”,癸本作“色”。
42“清净&...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441658.html
-
因为“介尔有心,即具三千。”41一念三千的理念,是我们对于心灵的透视之后,所感到的极大自由42。尤其是法华“开会”之后,“一切皆实&...;45此种生命无穷尽的奋斗,在圆教思想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法华经》卷五所示:“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46即使是在成佛之后...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641660.html
-
(39)不但如此,《宗镜录》还与参禅互碍,云:“《宗镜录》乃参禅之忌,祖师公案及语录乃参禅之药。”(40)但袁宏道对《宗镜录》并不满意,对延寿亦时有贬词,以至认为永明延寿“见地未真”(41),“道眼未...(45)语录,“一一提唱,聊示鞭影”(46)而已,宏道往往以一些简括形象的文字加以评唱,如他举“云门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日里看山。”宏道评唱道:“垛生招箭”。“看山好,莫被白云瞒了。平芜尽...
周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2341744.html
-
rdquo;(41)
阿弥陀佛大愿究竟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实在是无从判断的事情。而且,诸佛大愿,原本无量无边,所以《药师经》中,佛说药师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后,紧接着说,“彼世尊药师琉璃光...ldquo;若我成佛”作开头,仅有四愿以“若我证得无上菩提”(44)、“若我证得无上觉时”(45)、“若我当成佛时”...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041822.html
-
(38)、实叉难陀(39)、那提(40)、地婆诃罗(41)、输波迦罗(42)、金刚智(43)、般刺蜜帝(44)、不空(45)等等。
正因为有“大唐三藏”这一荣衔的法师在...;《昭和法宝总目录三》之《御制大藏经序跋集》,1425页中。敦煌卷子S。6139号存有很不完整的八行,见《敦煌宝藏》45册52页。
22、见《敦煌宝藏》115册515页。今案,此序又见于《大正藏...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3441826.html
-
注疏残片(41)
案:浙敦095原件存36行,草书,全文700余字。浙敦178原件存22行,草书,全文近600字,文长不录。这两残页原本为一件而被人裁割为二,故字迹、纸质等特征完全一致。考其内容...“经曰所有一切众生者”等句子。注释中也引用了天亲所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的偈子:“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45)
从内容可知,浙敦178...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141832.html
-
般若经》提出修道方便法门,以及其中反复征引《普贤观经》、(39)《大品经》、(40)《华严经》、《观无量寿经》、(41)《维摩经》、《遗教经》、《法华经》、《法句经》、《涅槃经》,甚至还有《老子》和《...《入楞伽经》中说:
大慧,一切修多罗说法亦复如是,为诸凡夫自心分别,令得欢喜,非如实圣智在于言说。大慧,汝应随顺于义,莫著所说名字章句。(45)
又说:
愚疑凡夫,依无始身戏论烦恼...
宗舜法师 文正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541837.html
-
闻佛所说经,尽皆讽诵;亲近岩穴,无事缜下空处冢间;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难提、金鞞罗比丘等共侣。此调达于世尊不起恶意时,初不犯戒如毫毛。](41) 《出曜经》卷十四(42)亦赞欢他:[聪明广学。...因示得圣果之故:《五分律》卷三,佛为八人说法,[说是法时,六人漏尽得阿罗汉,阿难侍佛不尽诸漏,调达一人空无所获](45)。示得圣果,[羞耻益深](46)致有后来为贪利养,求神通,破和合僧诸五逆事。 ...
永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2441890.html
-
页上。 (41)《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八五七页下。 (42)《大正藏》第四册,第六八七页中。 (43)印度自古有所谓[人生四阶段],即一、学生期,二、家庭期,三、林栖期,四、云游期;是人生必经之过程。 (44)《出曜经》卷十四,《大正藏》第四册,第六八六页中。 (45)《大正藏》第二十二册,第十七页中。 (46)《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二册,第十七页下。 (47...
永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2441891.html
-
朝佛教史》这样的佛教史经典著作,但仍然谦逊地承认:“自知于佛法默应体会,有志未逮。”41陈寅恪先生对此亦有清醒的意识,他在论及“天台五时判教”时说: “就吾人今日佛教智识论,则五时判教之说,绝无历史...抽象概念,这些概念由我们设想为事件之流中的不变者,作为发展赖以实现的历史个体”45。由于研究者对对象“根本成分”的理解各不相同,理想类型在理论上也就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从“事件之流”的“有...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214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