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将其从男人变成了女人[31],适应观音形象的这种重大变革,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观音菩萨新的身世说,即妙善公主的传说。印度佛教的观音身世男性说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后...慈悲之心的倡导。印光法师就曾呼吁人们“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35]。这样一来,在传统佛教的观音显化信仰中便加入了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这是不同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的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3251456.html
-
《宋高僧传》本传载: 生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31] 希觉曾佣书于罗隐家,故慕罗隐之诗,题己集为《拟江东集》。《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异书同名欤? 30、《僧楚峦诗》一卷 楚峦,五代前蜀僧人,又作晓峦,[35] 为书僧梦龟弟子,长于草书,与昙域并称。《十国春秋》卷57、《书史会要》卷5有传。楚峦与齐己有交游,《白莲集》卷2有《...
冯国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651524.html
-
著眼于事物“象”的层面寻索“像”的内涵,“不得两起”,“不得俱出”,[31] 《易.系辞》曰: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像。[32] 是知“设卦观像”、以像表法,本是...。[34] 他在〈谢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表〉中说,唐太宗序言:“文超象系之表,理括众妙之门。忽以微生亲承梵响,踊跃欢喜,如闻受记,无任欣荷之极。”[35] 真实地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欢喜。我们在大师当时...
王仲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0751526.html
-
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一,下。
(注28)同(注16)。
(注29)见《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二,下。
(注30)同前注。
(注31)《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二,下。
(注32)同前注。
(注33)同前注。
(注34)《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二,下。
217页
(注35)同前注。
(注36)同前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7.html
-
:“公元485-536年,虚岁五十二,而非七十”。○31这个结论在年龄上虽有偏差,但可以看得出来,王振国先生已经对慧光在北齐存世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慧光墓志的出土无疑为我们校正这些佛教史迹起到了重要...卷七十二和《北史》卷四十七中均有记载○35:贾思同为太常贾思伯弟,少厉志行,雅好经史。释褐彭城王国侍郎,五迁尚书考功郎,青州别驾。久之,迁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试守荥阳太守。寻即真。后除平南将军、襄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451624.html
-
香油钱为主要收入;另有些十方丛林是不欢迎香客的,它们主要赖田地为生,甚至明文规定不作佛事,但仍然接受香油钱[注31]。至于放利生息的金融事业,则与佛教所谓「财的四分法」观念有关,即:一分用于己身的衣食之...带有社会主义色彩,但直到大陆赤化为止迄未见真正施行,它的政权基础主要还是建立在都市的资产阶级和农村的地主阶级上面[注35],佛教的改革应该牵就现状呢?或者坚持理想?太虚大师曾经说: ……中国则被各种...
陈仪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2851692.html
-
为“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31] 因此,智者依于众生当下一念心而对十法界一切境界所作之诠释,或可以《法华三昧忏仪》中为行者阐明如实正观之修证法,以具体总摄对于心之观照与诠释: ...忏仪》,《大正藏》46,954上。 [31] 同上揭书,954上。 [32] 大正藏46,954a。 ----------------------------------------------...
尤 惠 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0651883.html
-
延寿引《正法念经》云:“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注30]“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注31]。这表明了儒家伦理观在延寿思想中的地位,这是...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注35] 延寿认为,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第一、能排睡眠;第二,天魔惊怖;第三,声遍十方;第四,三涂息苦;第五,外声不入;第六,令心不散;...
陈荣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852002.html
-
心,“凡心”若能转换为“大心”,也就得到解脱了。据《道枢》卷十《华阳篇》载,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谓“吾有观心之法,一念不生,如持盘水。”(31)说“观心”时一念不生,一念不闪,就象手托一盘,保持盘中之水...仙曰修心,佛曰明心。……无非令人淑此复其善。”(34)道书《唱道真言》序文说,炼丹之法,“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35)更是明明白白地把炼丹归结为炼心了。 关于人心的性质,中国佛教...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652022.html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 文刊《读书》1988(4). [31] 仝上揭[1],190—191. [32] 原刊1951年6月《现代佛学》, 此据《敦煌变文论文录》 ,239—242. [33] 仝上揭[13]。 [34] 文刊《文学遗产》1989(1). [35] 详参裘锡圭《〈神乌赋〉初探》(刊《文物》1997年1月号)、《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
张鸿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152057.html